无忧保工伤保险早报: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来,领导中国人民走过了波澜壮阔而又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使中国发生了沧桑巨变,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华民族正在大踏步地行进在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幸福的伟大征程上。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伴随着中国共产党成长和奋斗的历程,也走过了风风雨雨的曲折发展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保障事业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实现小康建设伟大目标方面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回顾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历史进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理论在发展,实践在深入,党对社会保障作用和规律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局部到全面的不断上升过程;我国社会保障事业也经历了由初步探索到全面实践、由单项改革到整体推进、由以城镇为主到城乡统筹、由以职工为主到覆盖全体居民,由配套国企改革到成为党和国家战略目标有机组成部分的重大发展变化。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社会保障主张和领导的社会保障事业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社会保障发展的自身逻辑,又从一个方面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和一以贯之的宗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党的社会保障主张和实践,彰显了党对争取劳动群众社会保障权利的理想和追求。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建立伊始,就把改变劳苦大众受剥削、被奴役的悲惨命运,改善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让广大劳苦大众当家作主,作为奋斗目标而不懈追求提出劳动立法、改善和维护劳工权益的鲜明主张,领导工人运动争取自身权利,并在党领导的区域内进行了局部的社会保障实践探索。客观地讲,这一时期,党的有关社会保障主张还是比较零散和具体的,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和发展目标;受当时共产国际和苏联共产党以及党内不时出现的左、右倾思潮的影响,有些主张不一定完全符合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加之党处于严酷的战争环境中,许多社会保障主张也不可能得到全面实现。尽管如此,党从来没有放弃过为中国人民和中国工人阶级争取社会保障权利的斗争,不断根据新的情况确定新的重点,针对不同地区特点提出不同的奋斗目标,一有条件,就努力将这些主张付诸实践,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为公、为民的伟大胸怀和崇高追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党的社会保障主张和实践,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保障建设的开创性探索。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变为执政党,中国人民彻底翻身,成为国家主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党从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第一天起,就把过去28年的社会保障理想迅速转化为全国性的实践。在制定具有临时宪法意义的《共同纲领》时,党就提出了逐步实行劳动保险制度,改善职工的基本生活,增进福利的主张。新中国建立初期,党着力解决旧中国遗留的历史问题,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同时抓紧推进社会保险制度建设。1951年制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国家政权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方面的法规,奠定了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法律基础。1954年制定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明确,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此后,国家陆续建立了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和公费医疗制度,不断完善社会福利事业,在农村创造性地探索了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了五保户救助制度。这一时期社会保障制度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以单位保障为主要特征的,保障范围相对比较窄、保障水平比较低,但总体适应了当时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实现了职工等劳动群众的基本社会保障权利,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为建立我国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以后的改革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当然,在这一时期的末段,原有经济体制缺乏活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弊端显露,与之相联系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刻。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 党的社会保障主张和实践,突出了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改革和重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社会又一次意义深远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社会保障制度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随着以城市为中心、以国有企业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党领导从改革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起步,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继而推进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和生育保险制度的改革和重建,强化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实现了由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障,由企业自行管理向社会化管理服务的重大转变,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和经办管理服务工作也有了重大进展。这20多年,是全面构建我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对促进经济体制改革、保障社会大变革过程中职工的基本生活和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六大以后 党的社会保障主张和实践,凸显了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追求。十六大以后,党提出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对社会保障地位、作用、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水平,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志向更加高远,围绕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出了加快建立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要求。此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跨入了一个城乡统筹、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先后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先后启动;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办法出台实施,开启了全国统筹之门; 《社会保险法》颁布实施,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跨入法制化进程中国共产党追求了90年、建立了60多年的社会保障制度,正在向着使全体中国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大步迈进。回顾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走过的伟大历程,可以得出这样一些重要启示:党的坚强领导,是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政治保障。党对社会保障的正确领导,首先决定于党的性质和立党宗旨,来源于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和对社会保障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适应发展潮流,遵循社会保障事业的自身规律,领导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更加伟大辉煌的成就,造福于13亿中国人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水平。经济发展了,财富增长了,才能为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脱离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过高的福利诉求和保障政策,会削弱经济发展的活力,是有害的;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目标,忽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会损害社会公平,影响社会稳定,也是有害的。因此,必须准确把握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协调关系,不断随经济发展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政策,使广大人民群众及时恰当地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推进法制建设,是社会保障制度稳定运行的有力支撑。社会保障事业关乎党的事业的全局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保障政策涉及每一个劳动者和国民的切身利益和一生福祉,因此必须围绕党和国家的总体战略目标进行顶层设计,以给追求幸福的人民群众稳定的预期。这种顶层设计最终应体现为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探索社会保险方面的立法。新中国成立之后,先后推动出台了 《劳动保险条例》、 《劳动法》和多项行政法规,特别是最近颁布实施 《社会保险法》,并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大力普法,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稳定健康的运行环境。在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程中,我们还要继续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方法。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基本国情。在这样的国情下,无论是搞改革和发展经济,还是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都没有哪个 本本可以照抄,没有国外成熟的经验可以照搬,必须立足国情,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我们既要解放思想,兼收并蓄,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又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先行试点,逐步推开和完善。这些重要的经验和启示应当在今后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中继续坚持和发展。展望未来,我国仍处于难得的战略机遇期,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前景光明,大有可为。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攻坚时期,也是社会保障领域深化改革和在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的重要时期。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社会保障事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为社会保障事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意识更强,对社会保障的期盼更高,为社会保障事业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社会保障制度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社会保障事业加快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当迎接建党100周年的时候,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全面实现。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