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工伤保险早报:地震灾害对今年全国总体就业目标的实现将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会对灾区局部地区的就业产生结构性影响。为提高抗风险能力,社会保险扩面和提高统筹层次刻不容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础工作应进一步加强。
□ 主持人:本报 周晖
□ 嘉宾:翟燕立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副主任
陈大红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调查分析处副处长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涉及四川省的18个市 和甘肃、陕西、重庆等部分地区,受灾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直接受灾人口达1000多万。无疑,地震对灾区经济造成巨大影响,也给今年我国宏观经济的总体运行增加了一些新的不确定因素。那么地震对我国宏观经济、就业形势会产生什么影响,对四川省灾区的劳动力市场又会产生哪些影响,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有哪些启示?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副主任翟燕立和信息中心调查分析处副处长陈大红。
地震不可避免波及宏观经济 短期内影响程度有限
主持人:请您首先谈一下地震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的影响。
翟燕立:此次震灾程度深、波及广,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全国的整体经济。比如,与灾区经济往来密切的一些地区和企业将会受到影响,灾区的严重破坏将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灾区农副产品供给的减少将会增强社会公众对价格上涨的预期,救灾重建将会引起对一些产品的集中需求等等,这些都可能对整体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从经济总量上看,受灾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份额有限。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四川省的GDP占全国的4.2%,受灾地区的GDP约占到四川省全部GDP的一半左右,约占全国GDP的2%左右;而在四川省重灾区的30个区县中,2007年的GDP合计约占整个四川省全部GDP的20%,约占全国GDP的0.8%左右。对这次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作出准确统计还需要一些时间,目前的估计数从1500亿到6000亿元差异相当大。若取中位值3000亿元,直接经济损失约占2007年全国GDP的1.2%;即使取其最高值6000亿元,直接经济损失约占2007年全国GDP的2.5%。
综上所述,从经济总量上看,受灾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份额有限。因此,地震短期内可能会对全国宏观经济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有限。
对总体就业目标实现没有太大影响 对四川的就业影响范围较大
主持人:既然地震对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有限,那么是不是可以就此得出,地震对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就业形势,影响也不大呢?
翟燕立:这种说法不准确。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的波峰阶段。强劲的经济增长通过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推动了就业数量增长和就业结构转变。从趋势看,当经济增长速度越过波峰之后,在下行阶段仍能保持在相对较高位置上平稳运行,经济增长率略有下降将不会对就业数量产生较大的影响。今年一季度的宏观经济运行和劳动力市场数据显示,尽管受国内外一些因素如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等导致生产成本和人工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宏观经济和劳动力市场运行平稳。尽管遭受年初的冰雪灾害和此次的地震灾害,预计今年我国经济仍会保持较高水平的增长,因此,对今年全国总体就业目标的实现将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但是,不能因此就认为地震对就业形势的影响可以忽略,我们发现,它对局部地区的就业产生的结构性影响值得我们关注。
具体来说,从总体趋势看,地震对全国总体就业形势不会发生根本影响,但是对四川的就业影响范围较大,尤其是对农村劳动力。
主持人:这个结论是怎么推测出来的?
陈大红:2007年,四川省人口为8127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2%;2007年四川省的年末就业总人数为4731万人,约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6.2%,其中,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员的4.4%,乡村就业人员占全国乡村就业人员的7.2%。此次地震重灾的30个区县中,从人口总体情况看,2007年年末总人口合计为1197万,约占四川省全部常住人口的15%,不足全国总人口的1%;从人口的城乡结构看,四川作为一个农业大省,64.4%的人口为农村人口,而在主要地震灾区的农业人口比重为79%左右。从就业人口情况看,根据四川省劳动力参与率以及城乡就业结构的平均水平推算,主要地震重灾区大约涉及近900万的就业人口,其中城镇就业人数约为250万,乡村就业人数约为650万人;所涉及的就业人口约占2007年末全国就业人口的1.2%。因此,此次震灾对四川的就业影响范围较大,尤其是农村劳动力,但对于全国的就业形势并没有产生大的影响。
此外,四川作为全国最大的劳务输出大省,2007年,四川外出务工2002万人,约占其总人口的24.6%,其中56%的人在省外就业。据此推算,以上重灾区大约有380万劳动力在外务工,如果按照地震所波及的区域估算,最保守的估计也要超过500万人。考虑到灾区特别是农村的有效劳动力目前多在外务工,灾后可能短期回流以支持重建,地震对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需进一步加以研究,目前我们对此正保持密切关注。
工业城市受灾严重 或可导致地区短期内结构性失业
主持人:除了全国情况之外,请具体谈一谈地震对四川省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翟燕立: 地震对灾区局部地区特别是四川省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较大。
此次受灾较为严重的成都、德阳、绵阳三市,2008年一季度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各类人员约18.4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近20万人,求人倍率为0.98。从劳动力的产业需求结构看,成都市的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二、三产业的需求比重分别为29%和78%;德阳和绵阳的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二、三产业用人需求的比重分别为61%和38%;从行业需求结构看,成都市50%的用人需求集中在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四大行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9%、17%、8%和6%;德阳市59%的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3%和36%;绵阳市83%的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0%和23%。从用人单位看,成都、德阳、绵阳三市企业的用人需求均占95%以上,其中,三市的内资企业用人需求均占70%以上,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成都、德阳、绵阳三市分别约为10%、18%和25%。
成都、德阳、绵阳三市是四川省主要经济区,也是省政府重点建设的经济带,大量劳动力供求集中在这里,此次地震对四川省劳动力市场的整体影响较大。从用人需求结构看,德阳、绵阳作为四川重要的工业城市,制造业的用人需求大,而地震对一些大的工业企业的损毁,其恢复生产尚需时日,因此,可能在短期内会导致本地区结构性失业人员增加,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陈大红:谈到地震对四川省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中心的一组数据或许对理解以上结论有所帮助。数据显示,2008年一季度四川省劳动力供求继续增长,劳动力市场运行平稳。根据对四川省所辖15个市、州中心城市和省本级所采集的职业供求信息汇总分析表明,2008年一季度,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各类人员约为32.7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约为35.0万人,求人倍率为0.93。本季度劳动力市场中的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加3.1万人和0.8万人,与上季度相比分别减少4.3万人和3.6万人。
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与当地的经济结构相适应。从产业需求结构看,68%的用人需求集中在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占29%。从行业需求看,要求较低的技术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建筑业占总需求的59.5%,以上四个行业,其用人需求比重分别为18.0%、15.7%、13.3%和12.5%;此外,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用人需求也较大,其所占比重为8.4%。从用人单位看,企业用人需求占主体,所占比重达94.6%,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的比重仅有1.0%,其他单位用人需求比重为4.5%。在企业用人需求中,内资企业用人需求占79.0%,其中以私营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的用人需求较大,比重均为21.6%;国有、集体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为7.9%;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仅为4.9%。
从长期看灾区的就业需求会比较大 但短期内就业问题压力突出
主持人:您刚才从劳动力需求的角度,根据四川受灾严重的三个城市推测出短期内劳动需求可能有所降低。那么从长期来看,灾后重建是不是也会产生一些用工需求?另外,地震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有哪些?
翟燕立:国际经验表明,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是相对短暂的,对就业格局的影响也是结构性的。
从劳动力需求的角度,短期看,地震灾害直接破坏了企业的基础设施和生产场所,可能会直接导致灾区企业因灾停工、企业因灾关闭而大量就业岗位丧失或减少;也会由于震后某些劳动力密集性行业的不景气导致一些行业工作岗位的暂时减少;当前各类学校正进入毕业和就业时期,地震会导致对毕业生需求短期内减少。上述因素会导致短期内对劳动力的总体需求下降,解决就业问题的任务相当重。从中长期看,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推进,特别是一些废墟清理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需要大批的劳动力;国家资本的注入,会拉动投资进而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如果按照目前损失的中位值3000亿元进行估计,2007年四川省的劳均GDP为22204元/人,按此简单估算,重建恢复这些GDP就需要就业人员1351万人,如果恢复重建期为三年,每年平均需要400多万人,在考虑到现有劳动力的情况下,每年仍会产生相当数量的新增劳动力需求。此外,地震重建需要大批专门人才,对大学毕业生将会有大量需求。因此,从一个较长时期看,灾区的就业需求会比较大。
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地震所带来的重大人员伤亡不可避免地会对区域劳动力供给造成影响,不仅表现在劳动力一定数量的减少,而且由于伤残人员的增加,减低了本地区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和就业能力;此外,由于四川省传统上是一个劳务输出大省,因此可能会有一部分人以不同的方式迁到外地就业或居住,当然,也会有一些外出就业人员因为照顾家人等原因回到本地就业。因此,地震灾害除了导致劳动力存量的下降以外,还会对劳动力的流量产生影响。
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提高刻不容缓 基础性管理工作需要加强
主持人:此次地震是不是也对社会保险工作有所启示?
翟燕立:这次地震再次反映出社会保险统筹层次过低的问题。由于地震发生在工作时段,在全部伤亡总数中,职工伤亡人数也比较多,工亡、工伤及遗属待遇总支出会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由于很多地区工伤保险还是县级统筹,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有限的基金结余根本无力承担出险损失。因此,必须加快提高统筹层次的步伐,实现全省甚至是全国统筹,才能真正提高基金抗风险的能力。工伤保险的扩面工作也应该加快推进,在大灾难面前,应该使出险人员都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险的关怀,如果有人可以享受,有人不能享受,即使是因为未参保,也容易引出不必要的麻烦。医疗保险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当前的特殊时期,国家承担了紧急救治的费用,但转入常规治疗后,医疗保险就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这对我们的医保体系也是一个考验。
主持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中还有哪些值得特别关注?
翟燕立:第一是要重视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基础管理工作。例如用工备案工作就应该尽快全面推进,这不仅是管理手段,同时也是全面掌握信息的需要。第二是工作理念问题。过去我们一直在提 “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此次地震是一个很好的验证。只有数据向上集中了,基本的情况才能反映上来,出现重大问题时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统一协调部署。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基层服务体系建立了,工作就有了根基,否则一旦遇到问题,就缺乏解决的队伍和手段。这一个“向上”,一个 “向下”,应该是我们今后工作的着力点。另外,应切实加强网上和电话业务办理能力,如果今后遇到中等程度的灾害,至少还有其他手段可以保证信息交流和业务办理不致中断,这就有了回旋的余地。
另外,这次地震也对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有重要的提示作用。这次地震给四川多个地市州的信息系统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所幸的是,劳动保障各业务系统数据基本未受影响。但这里边又分几种情况。绵阳市和阿坝州是金保工程示范城市,按照要求集中建设了数据中心,所以这两个地区虽然是此次地震受灾严重的地区,但数据安全性反而最好,恢复应用速度也快;而其他一些市县,虽然数据也保住了,但靠的是工作人员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抢救。过去我们强调数据向上集中,要求在地市级建立数据中心,有些同志还不是特别理解,通过这次灾害,大家对此应该有更深刻的认识。另外,应高度重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容灾问题,切实做到有备无患。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