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工伤保险早报:推着手推车,挑选新鲜的食材,如今宿迁市民在家门口的菜市场买菜,享受着如同逛超市的悠闲和舒心。对生活在宿迁这个城市的人而言,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变化,饱含着幸福的味道。
群众利益无小事,百姓冷暖最关情。从基础设施便民提质、就业创业富民增收、社会保障扶危济困,到医疗卫生服务提升、文体教育发展利民……件件民生工程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受益群众越来越多。
“住有所居”让幸福起航
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能买得起新房、住得了好房,是件不容易的事。近年来,我市各地拔地而起的保障房让更多低收入群体感受到了幸福。
“儿子上学就在马陵中学,出了家门就是学校。”家住市区隆城颐和小区的王女士,现在一门心思扑在照料儿子的学习生活上,每天变着花样地张罗着儿子的一日三餐。王女士为当初“就地安置”的明智选择感到欣慰———“小区不仅位置好,周边配套也好,生活十分便利。”
为让保障房建设成果更多、更好惠及群众,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将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用地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优先安排,并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在保障房建设方面,采取财政补助、银行贷款、企业支持、市场开发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争取中央、省政府给予棚户区改造资金支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提供贷款支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棚户区改造,筛选有实力、信誉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棚户区改造。了解到,截至今年9月份,我市共为8个保障房项目争取配套基础设施工程2015年中央专项资金1.6亿元,有力推进了宿迁保障房项目建设。
围绕“住有所居”的目标,我市不断探索住房保障新模式,着力解决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先后出台了《宿迁市城镇廉租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宿迁市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宿迁市蓝领公寓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宿迁市市区人才公寓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明确住房保障各项政策标准,完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并根据保障能力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降低保障门槛,不断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水平。将廉租住房保障范围从城市低保家庭向低收入无房家庭延伸;将经济适用住房保障范围从低收入家庭向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以及危旧片区改造中补偿款低于一定额度的被征收家庭延伸;将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从住房困难家庭向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大学生延伸……我市创新危旧片区改造和经济适用房、定销商品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建设相结合的“五位一体”保障房开发建设模式,提前实现了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并轨,我市连续六年被评为全省住房保障工作先进单位。
据了解,今年我市计划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15810套、基本建成21210套,截止到9月底,全市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18945套,占目标任务120%,基本建成26434套,占目标任务125%,已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下一步,我市将加大保障性住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尽快形成可入住房源,切实解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加大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细节关爱”贴幸福标签
提起市区公厕前后的变化,市民王女士深有体会,“以前公厕少,出门都不敢多喝水,想‘方便’还得去KFC排队。现在每几百米就有一座公共厕所,上厕所很方便还干净。”
了解到,目前市区公厕总数达412座,其中核心区公厕密度达每平方公里5座,其他区域达每平方公里3至4座。我市对公厕建设的投入和重视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反映在质量上。市区新建公厕严格按照国家建设部规定的标准建设,普通公厕改造按三类以上标准建设,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公厕分步骤进行拆除并实施异地重建。同时,按照实用、美观、环保、生态、节水、节能等要求细化公厕的设计和建设,新建公厕坚持做到一厕一景。从市城管局环卫处了解到,对于公厕的保洁工作,我市采取动态保洁,确保公厕干净、卫生。走进街头巷尾的“星级”厕所,让人感到惬意和舒适。
推着手推车购物,电子显示屏上持续滚动当天农药残留检查结果、货品分门别类、地面清爽干燥———别以为是走进了某家超市,这只是市区一家普通的菜市场。家住海天翡翠城小区的丁娜每天早上都会到附近的新园菜场买菜,在她看来:“以前最怕下雨天逛菜场了,到处是水和异味。如今菜市场干干净净跟超市一样。”
改变的不仅仅是新园菜市场,细心的市民发现,如今许多菜市场都是“大变样”了。今年新建了新珠江路农贸市场、御田菜场、农园新村菜场等5个农贸市场,内部设施设备完善、功能布局合理、购物环境整洁。特别是为彻底解决原珠江路农贸市场功能不配套、环境脏乱差等问题,高标准新建了新珠江路农贸市场。
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全力做好群众最关心、最急需的民生实事,市委市政府用实实在在的举措赢得百姓的认可。在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将农贸市场、停车场、公厕及商业街区等涉及民生的城市配套设施纳入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以此解决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善问题。编制了《宿迁市中心城区城市家具规划》,依据规划设计,仅2014年,改造新建港湾式公交站台163个,新设置更换交通护栏2万米,改造提升阅报栏200余个,取缔老旧书报亭228个,新布点设置新式邮政书报亭100个,首期建设的93个站点、2350辆公共自行车投放运行,今年新增的50个站点、1000辆公共自行车已到位。
种种细节上的改变让市民真切地感受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暖心情怀”撑“惠民保护伞”
大病有所医、年迈有赡养、城镇失业率远低于省定标准……经过我市多年的努力,各项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如今我市“民生优先”装上发展动力引擎,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了“改革红利”带来的便利生活。
近年来,我市调整多项医保内容提高居民医保待遇水平,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每人每年累计报销医疗费限额由原来的14万元提高到16万元。不仅是医保惠民,我市开展的“幸福行动”不断扩大了社会保险覆盖面。上半年,我市“五险”扩面新增和基金征缴目标任务实现双“十九”,即扩面新增19.73万人,完成目标任务70.46%,其中企业养老、职工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新增分别达3.23万人、2.39万人、5.27万人、5.91万人、2.93万人;基金征缴达19.73亿元,完成目标任务53.97%,其中企业养老、职工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分别收入12.93亿元、5.28亿元、0.49亿元、0.26亿元、0.77亿元。
针对重大疾病致贫致困问题,我市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解决城乡职工、居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三县二区大病保险全覆盖,惠及全市123.9万参保人员,构建了“一体化运行、一站式结算、三位一体”服务的大病保险经办模式,将大病保险待遇与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体现于“一张结算单”,在医院窗口直接结报。
不仅如此,今年我市五保集中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58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6100元,分散供养由每人每年46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5000元;城市“三无”老人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90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10000元;机构孤儿供养标准从每人每月1460元提高到1600元,散居孤儿养育标准从每人每月870元提高到950元。其中,受益困难人员主要包括原已纳入保障的五保老人、城市“三无”老人和孤儿。五保老人、城市“三无”老人主要是指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城乡“三无”老人。孤儿主要是指本市户籍,未满18周岁,失去父母和事实上无人抚养的未成年人,全市约有2.3万人从中受益。
民生大于天,幸福最关情。宿迁厚重的民生答卷,充满着温暖人心的巨大力量。多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民生工作做到百姓心坎上,在衣食住行中处处牵挂关怀。“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赡养、住有宜居”,老百姓的期盼在一个个民生项目中逐步实现。
买房,摇号,落户,孩子入学都受社保影响,无忧保作为业界领先的个体社保自助缴纳平台推出全国社保代缴服务,保你社保不断缴。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