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王振峰:现有的养老体系框架内仍有历史遗留因素

2016-12-03 08:00:09 无忧保
【导读】:备受瞩目的养老保险制度顶层设计研讨会即将召开,此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四家受人社部委托,分头制定了养老保险制度顶层设计方案并已上交人社部。 备受瞩目的养老保险制度顶层设计研讨会即将召开,此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四家受人社部委托,分头制定了养老保险制度顶层设计方案并已上交人社部;而备受争议的“逐步延迟退休至男女均65岁”的清华版养老改革方案不在列。被委托的四家机构全都跟人社部签订了保密协议,不会轻易透露方案的具体内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自然备受关注。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逐步打破“铁饭碗”制度,并废弃国家“从生包到死”的福利模式。特别是1997年以后,逐步确立了互助社会养老金和个人退休账户相结合的新保障体系。新保障体系推出时,为做好衔接工作,政策也做出规定,在1997年之前退休的,还是按老办法,即国家给他们的养老账户拨钱。也就是说,现有的养老体系框架内仍有历史遗留因素。眼下,中国的老龄化问题严重。由于计生政策及国民寿命延长,整体上老人的比例正不断上升。这也就意味着未来要靠更少的年轻劳动力去承负更多人的养老。面对着如此巨大的压力,改革是有必要的,也是迫在眉睫的。此外,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也令很多人不满意。中国社科院今年2月份发布的《社会保障绿皮书》和《中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状况调查》显示,民众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满意度和公平感调查中,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不满意”。有人认为养老金并不能够满足生活需要,特别是参加新农保的人态度最强烈,竟有78.9%的人“不满意”;而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者,认为不能满足生活需要的也占到56%。令人值得关注的是,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人中只有3.8%认为不能满足需要。这说明,养老保险双轨制决定了不同人群满意度的高低。如果这个问题长期存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怎么能做到公平?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出路何在?这个问题,无论学界、专家,还是政府,都已经讨论20多年了。为什么短时间内无法确立起来呢?收入分配改革的核心就在利益的合理分割,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阻力就在于制度设计偏向少数人。的确,这些年来,随着新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确立,广大农民的生活也有了深刻的变化,但目前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毕竟还处于低水平保障阶段。也就是说,中国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还需要在保障范围、水平及力度方面更加努力,而这无疑需要政府、社会和广大农民朋友合力推动。改进国家养老体系十分有必要,而且不能拖。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应动“大手术”,而改革不能“闭门造车”,公共领域的大政策,不能仅靠一小群人的智慧。事实上,少数人决策,往往做不好,也难以取得公众满意。一个政策的好与坏,不在于制定政策的人有多高明,而在于能不能取得共识,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希望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能注意到这一点。

标签:   养老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