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上午好。快过年了,给大家提前拜个年,过去一年大家都很辛苦,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宣传工作付出了很多心血,在此向大家表示感谢。按照每次发布会的惯例,我先简要地把工作情况向大家做个通报,然后回答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牢牢抓住“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开拓进取,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实现了“十二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良好开局。
一、就业工作
工作进展情况:一是就业局势保持基本稳定。2011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完成全年900 万人目标的136%。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3万人,完成全年500万人目标的111%。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180万人,完成全年100万人目标的180%。2011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二是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的政策措施,从14个方面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 “十二五”促进就业专项规划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为未来五年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动就业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坚持把高 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首位,精心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启动新一轮“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三年百万就业见习计划,并进一步加强了少数民 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建设继续推进,面向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等工作不断加强,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0万 人。通过积极开发公益岗位,深入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帮助一大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四是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积极推进。对85个国家级 创业型城市进行绩效评估,积极落实创业扶持政策。高校毕业生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取得新进展。五是职业技能培训得到加强。国务院首次召开全国职业培训工作 电视电话会议,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完善培训补贴政策,全年共有1700多万人次接受各类政府补贴性职业培训,并得到职业技能鉴定服 务。六是公共就业服务不断加强。实名制就业援助和就业失业管理进展顺利,就业信息监测制度初步建立,全国招聘信息公共服务网开始试运行。失业动态监测在全 国105个城市的3568家企业试行。七是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加大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整合工作力度,研究提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整合的方式和 重点,明确了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的目标和任务。
今年工作安排:一是进一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认真贯彻实施促进就业“十二五”规划,层层分解各项就业重点指标。组织开展就业促进法实施情况专项 检查,在总结评估现行就业政策实施情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多渠道开发就业 岗位。完善就业资金管理办法,确保资金安全。二是集中力量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完善以实名制为 基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制度,完成三年百万就业见习计划,建立就业见习长效机制。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就业服务。继 续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示范县建设,加强输出输入地对口衔接,统筹城乡就业。有针对性地帮扶就业困 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建立困难群体就业帮扶的长效机制。继续搞好各项全国性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促进各类群体就业。三是深入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做好创建创 业型城市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实施工作。完善促进创业的政策措施,研究制订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和创业公共服务标准,制订出台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 策措施。四是着力做好职业培训工作。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完善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积极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快职业培 训和鉴定立法进程。加强职业培训统筹管理,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投入,全面落实各项培训补贴政策,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职业技能公共 实训基地和技工院校建设,依托技工院校和企业大力开展就业培训、企业岗位培训和创业培训。继续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五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 全国就业信息监测平台和全国招聘信息公共服务网建设。完善公共就业机构供求分析制度,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就业信息服务。扩大失业动态监测范围,推进失业预 警试点工作。六是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加快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推动人力资源市场条例出台。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区域人才开发 合作工作。
二、社会保障工作
工作进展情况:一是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全面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不断加大培训宣传力度,制 定出台13个配套法规文件。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已上报国务院。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新农保第三批试点启动,全国27个省份的1900多个县 和4个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纳入试点。15个省区市实现新农保制度全覆盖。2011年底,全国国家试点地区参加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人数达到 3.3亿人,8759万人按月领取养老金。加上各地自行开展试点的,两项保险总参保人数达3.64亿人。其中达到领取待遇年龄人数10325万人,实际领 取待遇人数9880万人。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成果进一步巩固,基本实现了职工医保、工伤保险市级统筹。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试行办法出台。普遍开展居民医保 门诊统筹,推进医疗保险付费制度改革。东部7省(市)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工作和工伤预防、工伤康复试点工作继续推进。
二是社 会保险扩面征缴任务全面完成。2011年底,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8亿人、4.7亿人、1.4亿 人、1.8亿人、1.4亿人。全年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2.3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6%;总支出1.79万亿元,增长21.1%。500多万未参保集 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职工养老保险制度,596万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纳入职工医疗保险,312万“老工伤”人员纳入了工伤保险统筹范围。在中国境内就 业的外国人参保工作开始启动。
三是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连续7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全国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531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贴标准从每人 每年120元增加到20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进一步提高。建立失业保险金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制度,20个省份上调了失业保险金标准。工伤 保险待遇大幅度提高。
四是基金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稽核和基金监督检查力度加大,联合有关部门开展社会保险反欺诈工作,研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办法,加强基金监管能力建设,确保了基金安全有效运行。
五是经办管理服务水平逐步提高。2011年,全国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续78万人次,办理跨统筹地区转续医保关系44万人次。95%以上的参保 人员就医实现了直接结算,27个省启动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25个省份开展跨省直接结算。28个省实施定点医疗机构分级管理。金保工程一期建设全面完 成,2011年底,全国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1.99亿人,比去年底增加9600万人,并通过加载金融功能实现用途扩展和便民服务。
今年工作安排:一是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社会保险法配套规章制定和实施,探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登记制度,大力推进养老、医疗保险 城乡统筹,提高统筹层次,完善接续办法。工作重点从扩大覆盖面转向着力提升运行质量,全面推进医改各项工作。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研究 建立遗属待遇和病残津贴制度,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加强对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城乡制度衔接、社会保险基金长期平衡、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体系等重大 问题的研究。制定基本医疗保险条例和生育保险办法,完善工伤保险配套政策,推进工伤预防、补偿、康复的制度体系建设。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的基本医保管理体 制,探索整合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等制度的管理职能和经办资源。
二是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为重点,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积极稳妥做好外国人参保工作。
三是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完善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240元,相 应适当调整居民个人(家庭)缴费水平。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比例普遍达到70%,并用部分新增补助资金,通过购买大病保险等方式,增强保障 能力,减轻大病家庭负担。推进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和异地就医结算服务,推动付费方式改革,加强对医疗服务监管,引导在基层就医,合理控 制医疗费用上涨。落实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待遇,确保按时足额支付。
四是着力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加强预 算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评估。制定社保基金监管条例、规定和工作规程,修订社保稽核办法,推进非现场监督及网络即时监控。深入研究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保值 增值问题。加强企业年金市场监管。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反欺诈工作和对问题多发领域的监督检查,积极探索社会监督方式,确保基金安全。
五是提高经办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理顺经办管理体制,推进社会保险统一经办,提升精确管理水平。加强基层平台建设,加强专业培训,增加便民服务措施,提高能力和服务水平。社会保障卡全年增发1.5亿张。
????【声明】凡注明"MSN理财"来源的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MSN理财频道(msnmoney2008#hotmail.com,将"#"改为"@")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上一页123下一页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