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进峰 秦伟 北京、香港报道
核心提示:2011年行至中盘,光四大国有银行推出的次级债发行计划就已达2000亿人民币。2011年银行再融资并未退潮之势。
国有大行再融资凶猛。
继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相继推出320亿、500亿和800亿人民币次级债券发行计划后,6月22日,有消息人士称,工行也将于近期发行总额不超过380亿元的次级债券,以充实附属资本,提高资本资本充足率。
一位接近承销商的人士向本报记者证实了上述传闻的存在。如此,2011年行至中盘,光四大国有银行推出的次级债发行计划就已达2000亿人民币。担忧已成现实,继2010年上市银行近4300亿元再融资潮之后,2011年银行再融资并未退潮之势。
然而,利空尚未出尽。6月22日,香港联交所公开信息显示,中国银行第二大股东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于6月14日,场内以每股平均价3.95港元,减持中行1459.8万股H股,减持金额达5766万亿元。
这是继1月4日后,社保基金二度减仓中行,6个月内,其共减持中行8396.79万股,半年套现约3.5亿元,目前社保基金所持中行股份已降至11.99%。受此消息影响,6月21日,香港中资银行股跌声一片,中国银行当日跌幅0.57%;与A股上涨态势形成鲜明对照。
境外投资者对中资银行股的悲观情绪不无道理,进入7月后,中信银行260亿“A+H”配股、光大银行400亿H股IPO,广发银行“A+H”IPO……将轮番不断考验投资者的神经。
这并不是终结。正在面临次级债发行难题的国有大行,再次将目光投向香港资本市场,不过,这次对准的是方兴未艾的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
6月22日,本报记者独家获悉,目前各家国有银行正在考虑去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包括次级债和短期债。某国有大行权威人士透露,不同于以往小规模、短期限人民币债券,此番,国有大行将尝试期限超过五年的次级债券,目标直指资本补充。
资本补充承压 国有大行酝酿赴港发人民币次级债
管理资产总值逾8500亿人民币的社保基金,一举一动都将牵动投资者的神经,两年时间,社保基金已多次减持中国银行,套现金额超过了30亿元港币。
早在今年1月14日,参加完中行H股配售仅仅一个月,社保基金就做出减持3000万股中行H股决定,以此套现1.25亿港币,此前在2010年上半年,社保基金也曾悄无声息地减持了6.76亿中行H股。套现27亿港币左右。
此外,公开信息显示,社保基金还在今年3月1日以平均价6.07港币/股抛售了工商银行4010万股H股。
与社保基金的神秘不同,更多的投资者正在看空中资银行股。据本报记者统计,今年1-5月,四大中资银行股H股卖空交易金额累计高达约911亿港元,其中,农行遭卖空数量最多,达14亿股。
以一家名为资本研究及管理公司(Capital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Company)为例,该公司隶属于美国资本集团,身兼工行和农行股东,在今年1季度曾两度减持农行1.4亿H股,套现5.7亿港币;而今年5月该公司也通过抛售4335万股工行,套现2.7亿港元。
更大的担忧,来自中资银行境外战略投资者可能潜在的抛售行为。以农行为例,7月16日,该行上市一周年,将面临123.55亿股H股解禁。
而进入6月份以来,建行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BOA)也曾多次传出减持传闻。6月21日,市场再度传出美银正在考虑出售其持有的半数建行股权,以帮助自身在新资本协议实施前改善公司的资本状况。
截至2011年3月末,美国银行持有建行256亿股股份,持股比例为10.23%,价值约210亿美元,该部分股份将在今年8月29日到期。
一位接近建行的人士透露,近期市场有关美银减持传闻甚嚣尘上,可能源于“一些关注美国银行的投资者的担忧情绪”。受美国整体经济金融环境的影响,以及巴塞尔协议新的资本监管要求,美国银行存在一定的资本压力。
“尽管融资压力并不见得有那么大,大家都在揣测,美银可以通过出售一部分资产来缓解资本压力。”上述人士透露,目前建行并未收到美银的减持通知。
或许评级公司的观点能部分代表境外投资者对中资银行的担忧。6月22日,惠誉信用评级有限公司高级董事朱夏莲向本报记者表示,由于中国在2009年开始信贷扩张,预期在最坏的情况下,内地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会达到15%。正常情况下,内地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会达到中单位数约5%。
3400亿银行股融资承压
无论是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信贷还是表外融资业务的膨胀,对于投资者而言,中资银行现实的压力则是再融资压力。
除了前文统计到的四大行2000亿元次级债发行计划外,本报记者统计,今年上半年,包括成都银行、上海银行、民生银行、北京银行和徽商银行共5家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的总量也在250亿元左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