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农民养老保险并非想象的难


民生观察 青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司长赵殿国日前表示,即将上报国务院审批的我国农民养老保险试点方案指导意见,会安排部分中央财政,用于农民养老保险,但具体的比例和方式还在讨论中(《新京报》11月17日)。 这个消息,对我国农村的广大农民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根据预测,20年后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比城镇高出2~6个百分点,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届时,一对农村夫妇将要供养4~6名老人,其赡养负担明显过重。此外,由于农村人口流动加快,子女必须赡养老人的道德约束力也明显弱化。不少地方仍然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为生计所迫,或下地做农活,或做手工。如此情景,令人辛酸。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力发展农民养老保险,有利于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谐。此项工作虽有些姗姗来迟,但仍然值得欣慰。 事实上,许多事情,政府并非不能,实乃不为。刚从波兰考察回国的赵殿国说,波兰政府用于农民的养老保险的比例占财政收入的5%,而我国中央财政只要拿出2%,就能建立一个低水平、全覆盖的农民养老保险体系。我对此感到怀疑——2%,难道财政缺钱?我们的起点不该这么低吧? 不妨再来看看这样一组数字:据《学习时报》报道,我国公车消费和公款吃喝一年达6000亿,占20%的财政收入;公费出国消耗巨额财政费用一年也耗资3000亿以上,光这三项就占国家财政收入的30%。如此对比,我们该作何感想? 多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措施整治公务乱消费,然而,“三公”消费我自岿然不动。假如我们可以遏制一半“三公”消费,那么别说农民的养老保险费用,就是医疗保障、教育保障,也不在话下啊。问题正在于,政府对治理公务消费良方用尽却收效甚微,对并不难推进的农民养老保险,却步履缓慢。但愿这次试点,能有明显改观。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