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医改应该回归常识


有关医改的话题,真的有些令人烦躁了,但我们又不能不关注这个与自己利益攸关的话题。自从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那份专题报告抛出“中国医疗改革基本上不成功”这一基本观点后,3年半过去了,在沸沸扬扬的舆论倒逼下,有关方面隔一段时间就要出面发表一番高论,不厌其烦地谈医改的难度,以及他们的宏伟规划,但是却一次又一次地令公众失望。 1月12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研究医改方案开始,卫生部就强烈要求在这次公立医院改革中必须取消药品加成,取消以药养医的机制。”这话有点鼓舞人心。但是且慢,紧接着他又说了,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此前的全国卫生工作会上指出,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解决。增设药事服务费的目的是考虑在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之后,在公立医院改革中要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引导医务人员钻研医疗业务,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 这个“药事服务费”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说实话,笔者真的不知道有关方面究竟要等到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够抓住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矛盾。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主要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在医改问题上,我们是越走越远,越转越晕。到该回归常识的时候了!3年前,笔者曾经也大致赞同医改不成功缘于过度市场化这一判断。但是经过此后进一步的冷静思考和理性分析,笔者发现,包括自己在内的许多人,从3年前的那个夏天参与那场讨论开始,就没有弄清楚有关医改的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与问题之根本区别:医疗资源的分配和医疗机构的资本配置。 这是两个内涵和外延均压根不搭界的概念。实际上,这些年来中国医改最大的失误,并不是出在医疗机构(医院)的商业化经营方式和资本的市场化配置上(这两方面我们还差得很远很远),而是缘于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这些公共品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合理。而这些资源的分配主要是政府的事,跟医院的市场化运作何干? 现代社会,公民应该享受廉价甚至免费的卫生保障和基本医疗服务,这毋庸置疑。这样的公共品提供当然须由政府(为主)和社会(辅助)承担。而当今的医院基本上已是企业法人,它们当然要有自己的商业利益。低收入者看不起病,根本上说不能怪医院收费高,而只能怪计划经济时代的公费医疗制度坍塌后,没有及时用新的卫生保障体系去取而代之。至于看病贵问题,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医疗机构市场化程度低,无法让患者货比三家选择医疗服务,更不足以打破公立医院准垄断地位。 医改要解决根本性问题,必须找准症结所在。如果我们真的回归了常识,即可发现,其实医改要解决的问题就这么两方面:一是政府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为公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买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已增长10倍以上,承担全体公民的基本医疗保障绝无问题),同时公平合理地分配好公共医疗资源,尽可能避免出现支付过程中的“公地悲剧”。二是通过进一步的市场化手段,打破公立大医院的准垄断地位,使全社会的医疗服务费用幅度在市场法则的作用下回归到一个适当的水平上。唯有如此,才算是抓住了医改的牛鼻子,而不是在一些枝节问题上面绕圈子。(朱达志)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