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元难养老点出困局 上班族承担双倍养老金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钟伟近日刊文称,京、沪、广等一线城市居民若2027年退休,预备1000万元养老也怕不够。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看似荒唐的结论,最终演变成中国经济政策的一次讨论:“千万养老”一说的实质是什么?不少专家认为,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也许是破解“千万养老”困局的一剂良药。 不必为“1000万”恐慌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陆铭认为,钟伟的“1000万”之说不够严谨。养老成本究竟几何,应由收入水平和通货膨胀水平共同决定,且其中不可预测的因素很多,“最终这个数字可能被大大高估了。” 陆铭说,没必要对未来养老问题感到恐慌,因为预测一国的通胀率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何况任何政府都会竭力将本国通胀率遏制在可控范围内,并维持年轻人收入水平和老年人养老成本的代际平衡。 至于钟伟关注的“货币供应量增大”,的确会推动物价上涨。但一般说来,如果适度的通货膨胀能够保障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物价就不会成为白领们的“心头痛”―――最终可进入一个高货币供应―高收入―高消费的时代。 分配不均或将加剧购买力不足 不过,令经济学者担心的是,“高货币供应―高收入―高消费”的流程有可能被“高通胀、低增长”的局面卡住。陆铭指出,卡壳的关键在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假如包括白领阶层在内的大部分社会普通民众没能享受到政府多印钱带来的收益,货币加速贬值,而收入未能同步跟上,那么千万人民币养不起老不是没有可能。 在“收入分配不均”这点上,《第一财经日报》评论部主任徐以升和陆铭观点一致。“1000万只是一个数字,钟伟的本意是忧虑人民币购买力下降。” 其实,钟伟在去年9月《中国经济信息》就已发表《货币化进程宜有反思》一文。观点与“千万养老”文章无异,只是缺少骇人的“1000万”吸引眼球。徐以升认为,货币供应量增大最显著的负面作用是人民币购买力下降。同时,在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情况下,其第二个负面作用是打破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平衡。物价高企,民众消费乏力,实业家卖不动商品,就会转而热衷房产、股票等投资,吹大经济泡沫,这是拖累经济增长的恶性循环。 4月10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博鳌论坛上表示,央行首要责任是稳定币值。而收入分配和稳定货币供应量应是问题的两头,如何防止“按下葫芦浮起瓢”有待思考。 养老制度转型加大上班族压力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