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进一步完善制度 发挥好应有作用

2017-07-04 08:00:01 无忧保

  社保发挥托底作用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

  小编: 在民族地区的扶贫政策体系中, 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位是什么?

  王延中: 在民族地区的扶贫政策体系中,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项由政府主要担责的扶贫制度安排, 发挥着 托底 保障的基础性扶贫作用, 尤其是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扮演了最主要的扶贫角色。 在经济发展政策 涓滴效应 逐步减弱、 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减贫效应边际递减、 社会力量扶贫规模效应不足等诸多背景下,待遇政策以个人 (家庭) 为瞄准对象的社会保障制度, 在民族地区扶贫政策体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我国 十三五 规划建议在论述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中, 要求实现低保政策、 救助政策和扶贫政策相互衔接, 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 社会保障制度将在与其他扶贫政策有序衔接的基础上, 发挥更大的扶贫作用。

  小编:就社会保险制度而言,如何发挥扶贫功能?

  王延中: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处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中间层, 通过责任分担、 互助共济的方式,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所需。它强调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只有承担相应的缴费义务, 才能享受一定的保险待遇。 社会保险制度并不是缴费与待遇的完全对等关系, 高收入者通常履行较多的缴费义务, 低收入者通常可以获得与其缴费水平相比、 较高的保险待遇, 从而发挥制度的互助共济优势, 较好地调节收入差距, 起到预防贫困的作用。

  民族地区已实现制度全覆盖社会保障支出持续增加

  小编: 民族地区的社保制度建设及扶贫作用如何?

  王延中: 我国在积极实施扶贫开发战略的同时, 也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建设, 财政性社会保障投入快速增长, 民族地区社会救助、 社会保险、 社会福利等民生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扶贫功能日益凸显, 为保障各民族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一, 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实现了制度全覆盖, 为消除贫困群体的生存之忧提供了制度保障。

  近年来,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 城乡居民在维持基本生活、 养老、 医疗等方面的需求都得到了基本保障。就我国各省 (区、 市)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情况而言, 中央和国务院都是采取统一推进、 重点扶持的思路。 在此过程中, 并没有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而实行渐进式制度建设; 相反, 一些西部民族地区的县、 市成为社会保障具体项目的试点地区。2012年, 我国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已实现了全覆盖, 这从根本上消除了贫困群众的生存之忧。

  第二, 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支出持续增加, 社会保障的扶贫力度加大,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族地区的贫困程度。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我国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社会保障总支出快速增长,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明显提高。我国民族地区是指少数民族集中聚居、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区。 为便于从国家层面分析,一般主要指民族八省区, 即内蒙古、 新疆、 宁夏、 广西、 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和云南、 贵州、 青海3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份。2003年, 上述民族八省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总额为150.72亿元, 占其财政支出的5.90%; 到2012年, 民族八省区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总额达到1955.3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1804.58亿元,占其财政支出的10.63%, 比2003年提高了4.73个百分点。 其中,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支出明显增长,对于完善民族地区的医疗保障与医疗服务, 减轻城乡居民的医疗负担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 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不断提高, 加快了脱贫步伐。

  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不断提高, 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对于缓解民族地区贫困发挥了积极作用。 具体来看, 社会保险、 社会福利、 社会救助对于缓解贫困均发挥不同程度的作用。 社会保险体现权利与义务的结合, 建立科学、 合理的资金筹集机制和待遇补偿机制,发挥互助共济作用, 促进收入分配。 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无须个人缴费, 完全依赖于政府财政投入, 更加有利于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享受社会保障, 更加有利于扶贫。2016年, 我国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提高到了420元, 将政策范围内门诊和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50%和75%左右。 在养老保险待遇方面, 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呈增长趋势。 随着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民族地区贫困群众脱贫的步伐正在逐渐加快。

  创新扶贫开发机制重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小编: 为了创新扶贫开发机制, 应该如何完善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王延中: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缓慢, 部分地区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与现代社会脱节。 因此, 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在反贫困的三大措施中, 经济发展是基础, 权利保障是前提, 而社会保障是根本。 社会保障可以较好地解决反贫困资金投入与贫困群体错位的问题, 增强扶贫开发的针对性。

  首先, 要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助制度建设, 逐步提高民族地区低保制度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 解决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绝对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 同时, 要逐步探索实现低保制度与开发式扶贫的有效衔接, 推动民政部门与地方扶贫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建立贫困人口的动态监测机制。

  其次, 要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较好地减轻了困难群众的医疗负担, 今后应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和提高报销比例, 增加对农村的公共卫生费用支出, 建立大病保险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切实解决民众的医疗后顾之忧。

  最后, 要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实现公共投入在保障水平、 投入结构、 财政预算等方面的优化, 逐步提高基础养老金的发放标准,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个人三方合理的责任分担机制, 建立养老保险的财政预算制度, 实现财政投入的稳定性。

  总之, 要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降低贫困发生的风险, 提高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

标签: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