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香港保险市场成熟度高,内地成为了香港保险新的增长空间。于是,在港澳地区注册的保险公司在内地非法从事寿险业务推销,由于价格和服务优势使其销售日益增大,这一始自上世纪90年代的服务走私行为,被监管部门称为“地下保单”。
近期,与香港相邻的深圳获重大金融创新政策,其前海将在金融改革创新方面先行先试,其中“支持在CEPA(即《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框架下适当降低香港金融企业在前海设立机构和开展金融业务的准入条件”,激起了香港保险业的无限希望,“这或使地下潜行20年的地下保单得以阳光化!”王姿丽满怀期盼。然而,小编采访的政府方面人士均认为,“地下保单”阳光化政策难破题。“两地是完全不同的法律和监管,不可能阳光化。”一寿险业监管官员对小编强调。
但是市场的突破能力强大,在港澳自由行开通之后“地下保单”销售在香港已合法化,而在内地的销售从表面上也看起来尽量“合法化”。不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专业教授庹国柱提醒内地消费者,首先要避免假保单和无效保单,其次纠纷并不受内地法律保护,应谨慎购买。
阳光化政策无望
近两年来,“地下保单”在内地销售火热,政策阳光化对于香港保险来说梦寐以求。
“我们也销售带附带保险的基金产品,内地有钱人多,都是1000万或者300万、500万地购买。”数年来从事香港保险业务的王姿丽称,近两年来,内地客户大手笔的购买风生水起。内地在香港购买保险的数字也一路蹿升,2011年内地访客保险新单保费共63亿港元,同比增9%,2010年同比增6.4%,2008年仅5.4%。可见内地保单在香港呈逐年上升趋势。
王姿丽在内地推销保险业务,都是借到内地旅游,以与朋友聚会的幌子聊保险,并不能像内地保险销售员那样大张旗鼓地走街串巷上门推销。所有的香港保险员和她一样,都渴望香港保险最大的潜力市场内地能够放开政策,使得“地下保单”阳光化。
7月初,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开发开放有关政策》获国务院批复,这在香港保险业引起了不小的骚动,该批复中第二大点关于金融创新先行先试中的“第六点”提道,“进一步推进前海金融市场扩大对香港开放。支持在CEPA框架下适当降低香港金融企业在前海设立机构和开展金融业务的准入条件。”
据了解,与前海签约的香港金融机构名单中,截至目前还没有保险公司。前海管理局新闻发言人、经营发展处处长王锦侠对本报小编表示,“前海首先是以人民币国际化作为主线,以助推香港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人民币市场,在前海首先是重大的产业平台,其次是项目,最后才是业务。”可见,前海最重要的是人民币跨境金融平台的搭建和相关大项目的推进,如香港人民币发债、贷款、股权交易所、国家级创投母基金等。从目前前海传递的金融创新来看,主要是解决香港人民币“回流”使用,只有解决人民币的回流使用和投资空间,人民币在国际市场才会更受追捧,走出去的步伐将更快。前海金融机构的业务也将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所以包括保险在内的金融机构微观业务上的产品创新,那将是排在“最后”细枝末节上的事情。
更为关键的是,“地下保单”阳光化面临两地法律的不同、金融监管的不同等一系列制度安排问题。参与前海工作的深圳政府人士表示,前海金融机构的产品必须经过内地监管部门的批准,“是在金融机构的监管之下,按照可控原则来操作的,否则将会危机重重。”可见,即使香港的保险公司有望在前海设立机构,其产品也会入乡随俗,而无法将香港的产品直接复制销售。
对于香港的保险产品之所以在内地抢手,王姿丽认为关键原因是香港的保险产品相对便宜,保障范围更广,“两三年前,同样的产品在内地如果要一万,那么香港只要五千;现在内地产品如果一万,那么香港只要七千左右;而且重大疾病险香港大多保70多种,而内地只有40多种。”
但是,由于制度的重重障碍,更多的内地人对香港便宜的保险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产业办公室主任张建森认为,前海对香港的金融机构降低准入条件,仅是向外资进一步开放的标志,但香港的金融产品通过前海的分支机构销售不可能,涉及监管和法律、会计、投资者利益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问题,“实现起来没那么容易,一体化里面金融一体化往往是最困难的,涉及很多很多问题,绝对没有那么容易。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慢慢地需要融合的过程。”
市场绕道
政策的重重障碍横亘在前,但是巨大的市场空间和现实的需求,使得“地下保单”已经绕道阳光化,香港保险公司在销售上尽量使其表面上“合规合法”。
致电香港AIA一保险销售人员以及中原保险代理人员,他们均表示,如果要购买香港保险需到香港签保险合同,在内地签订的无效。但是,香港部分保险销售人员都有深圳、广州的手机号码,大部分时间也都在内地转悠,私下通过朋友的介绍频频见客户。“在内地没有分支机构的香港保险公司,其代理人员不能在内地展业,如展业属于非法行为。”上述寿险业监管官员对小编强调。但是他们未公开也未大张旗鼓地推销,而究竟是展业还是和朋友聚会很难区分,这种暗度陈仓的销售给监管带来难题。
香港自由行以及深圳香港一年多次往返等政策,使得内地和香港进一步融合,内地在香港从日用品消费延伸至金融消费,一些内地人已直接到香港购买金融产品。而香港的金融公司为了内地这个大市场,也大开方便之门,绕道监管成为他们必修的“功课”。香港保险销售人员向小编透露,客户在内地签署保险仍然可行,只要最近两个月去过香港,“将保险合同签订日期签为香港自由行时间,生效日期则是当下实际的签订日,但是超过两个月就不行了。”为了使得这种“地下保单”在香港合法化,需要提供香港自由行的记录以及种种资料,不过香港的保险代理人可以上门代取资料。
从而,这些“地下保单”经过重重包装在香港合法化,但是并不受内地法律保护。庹国柱认为“地下保单”虽然便宜,但是消费者要保持谨慎,“不发生纠纷还好,发生纠纷内地管不了,按照香港的保险法断案。”
无忧保提示:这些“地下保单”经过重重包装在香港合法化,但是并不受内地法律保护。内地消费者应该首先避免假保单和无效保单,其次纠纷并不受内地法律保护,应谨慎购买。
标签: 政策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