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各大保险公司疯狂举牌引起热议

2018-01-30 08:00:02 无忧保

  【摘要】临近年末,众多“土豪”保险公司纷纷举牌上市,保险公司一连串的举牌疯狂行为引起了业内外的广泛热议,同时也给行业带来了更多是探讨与反思,究竟为何各大保险公司热衷于举牌?

  前三季给付金额已超去年全年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近年来人身险公司疯销的高现金价值产品,眼下正迎来满期给付高峰。上证报获悉的行业内部数据显示,人身险满期给付与退保金额不断增长,并于今年进入高位,今年前三季度满期给付与退保金额已经达到7000多亿元,超过2014年全年的水平。
  对此,各方均严阵以待。上证报笔者获悉,为摸底各人身险公司2016年的给付规模和应对能力,保监会近日下发内部通知,要求做好2016年满期给付与退保风险排查及统计预测工作,梳理出重点地区、重点渠道、重点客户、重点产品,以确保监管部门全面、清晰掌握各公司满期给付与退保风险情况。
  从高现金价值保险今年以来的销售火爆形势来看,满期给付和退保压力或在今后数年仍将维持高位。有知情人士向笔者直言,“从保险公司内部下发的通知来看,此次摸底排查不止是针对2016年,而是未来三至五年的满期给付及退保预测及整体风险判断。风险主要是指现金流不足、引发纠纷或非正常给付与退保事件。”
  而这一形势是否严峻,将和保险资金举牌潮等因素环环相扣,在一定程度上共同影响市场对于部分中小险企现金流是否受承压的判断。更通俗一点的解释是,这些新锐中小险企的盈利模式有赖于“短钱长配”的错配资产负债管理,在这种模式下,就必须通过滚动负债来保证现金流安全,即拿新钱还旧债。
  面对持续滚动袭来的旧债重压,这些将部分资金集中投资于股权、不动产等变现能力较差资产的新锐中小险企们,如何平稳度过满期给付风险高峰期?如何避免形成退保、现金流、资产负债错配的叠加风险?
   业内资深人士,给出了以下三点建议。一是负债端必须有大量保费持续流入,且保费规模增速应原则上快于给付及退保增速,即不断有新钱去还旧债;二是有大量的资本注入,股东能伸手予以强大的资金支持;三是从更长远考虑来看,保险公司逐步改善保险产品结构,走出高度依赖“短钱长配”错配的循环,但过程或许必然坎坷与反复,需要保险公司抱以痛定思痛、牺牲短期规模的决心。
  “从目前初步了解来看,由于监管部门抓早抓小,于整个行业而言,满期给付与退保风险基本可控。虽基本可控,然不得不防,就保险机构个体而言,风险隐患不容忽视。”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强调说。


  错配的财技及其启示
  值得一提的是,一场保险资金举牌暗战,同时引发了业内对于“错配”话题的深度探讨。有一种鲜明的观点认为,“错配是中国保险市场环境下的特殊产物,是解决保险业主要是寿险行业负债成本过高的一个不得已选择。”
  为业内人所熟知的是,保险业的特点是负债经营,因此追求的是资产与负债相匹配。然而中外市场环境不同,导致了传统保险资产配置理论在中国实践效果不佳。传统保险资产配置强调的是与负债收益匹配、风险匹配、久期匹配,但国内寿险业近年来由于注重规模而大量销售理财型产品等因素,导致负债端业务呈现期限短、成本高的特征。
  在这种形势下,为获得覆盖较高绝对收益目标的投资收益,一批新锐中小险企便在“风险和期限错配”上施展出各种财技。体现在资产端,便是在二级市场上疯狂举牌和持续投资长期限的不动产项目。
  “错配”模式也因此备受各方争议,被视为部分险企激进、冒进的“原罪”。
  不过,笔者在采访中却听到另一种声音。“错配理论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必须是资产驱动负债下的主动错配,而非被动错配。”有业内资深人士直言,现在的问题是:若干中小险企声称“资产驱动负债”,但实际上竟存在“先圈保费后找投资项目”的情况,整个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没能有效贯穿保险产品设计、准备金提取、投资策略、流动性管理等多个业务流程,这种被动错配下的风险不得不防。

  无忧保提示:这一场保险资金举牌暗战,最终要集中到“错配”这个话题上来。有人认为这其实是一批新锐中小险企,为获得覆盖较高绝对收益目标投资收益而采取的错配措施,而又有部分人认为,这是企业激进、冒进的体现。

标签:   保险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