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临近年末,很多的保险公司已经进入调整修业期间,但也有很多的公司频频举牌上市公司。保险资金频繁的举牌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但是背后却蕴藏着巨大的风险,风险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预警一:股票价差损风险
在当下的上证指数节点,机构投资圈充斥着“后市如何操作”的分歧。此时吹来的“举牌风”,无疑在近来乏善可陈的资本市场激起阵阵涟漪。如此密集另类的举牌攻势,令不少机构投资者直言“看不懂”。
虽然对这些保险同业的举牌动机不敢妄加揣测,但在多位保险投资圈资深人士看来,如果从财务投资的角度来看,在投资标的股估值被不断抬升的趋势下,如此密集频繁举牌的背后,存在一定的股票价差损风险隐忧,即股票价格下跌形成浮亏。
“在单纯看好个股这个理由之外,保险公司举牌的目的很可能是希望通过并表,来使计量方式改为权益法,从而尽快体现在公司报表中。”由于分红稳定、盈利增长稳定、并表收益率较高,浦发银行等多只银行股被保险公司相继举牌,并未引起业内争议。
然而,令保险投资圈人士颇为费解的是,估值已经高企的地产等其他板块个股,缘何能入得了这些保险公司的法眼。“举牌并由此获得超额收益,介入时机的选择至关重要。但有些被保险公司举牌的个股估值已经不低,而举牌通常有6个月的禁售期,如果解禁期结束时,大盘点位不甚理想,被举牌个股股价下跌,非但不能获得超额收益,不能覆盖投资成本,甚至还会出现浮亏,进而或将侵蚀资产负债表、拉低偿付能力充足率水平。”
预警二:错配的流动性风险
从某种角度来看,险资举牌狂潮的出现,恰是近年来中小寿险公司在二级市场异常活跃的缩影。这与中小险企另类的盈利及经营模式不无关系。
为业内人所熟知的是,保险业的特点是负债经营,因此追求的是资产与负债相匹配。传统险企通常遵循“负债驱动资产”的惯例,但这些中小险企反其道而行,走的是“资产驱动负债”新路。反映在投资方式上,即表现为投资更灵活更激进、更偏好权益投资;财务报表上的数据或呈现出“长期股权投资金额”类资产规模要远远大于定期存款等其他资产分类。
在这种新模式下,中小险企进行的是错配资产负债管理,不但存在风险特征上的错配,而且存在期限上的错配。更直白一点的解释是,在负债端,他们发售期限较短的投资型理财险种;在资产端,他们把收进来的保费配置于非短期且有一定锁定期的股权投资,从而获取利差。
无忧保提示:保险资金频繁的举牌上市公司,或许会出现股票差价的风险,同时也可以导致资金的流动方向存在模糊,还有可能存在战略整合的失败。小编认为这是保险行业的一次冒险之旅,应该谨慎防范其中的风险。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