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蔓延,被视为永不会关门倒闭的银行也受到了威胁。随着而来的是人们对钱存在银行是否真正的安全,是否也是有风险的考虑。
伴随着投资者这种危机感而来的,是"存款保险制度"草案已在草拟的消息不胫而走。存款保险制度因而成为市场一大热点名词。
那么,这一新政的推出会给现有的金融环境带来怎样的新生态?对当下企业普遍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又会有多大程度的缓减?
在6月7日央行公布的《2013年金融稳定报告》中明确提及: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促进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市场化,增加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务创新及风险承担机制方面的灵活性。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实际上是为市场利率化改革开路,在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间的充分竞争和"厮杀",更会让现在市场上普遍存在的"高息揽储"成为过去时。
其实对浙江而言,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更为重要的影响是:为民间资金进入银行业开道。这一新政也因而成为新"非公36条"实质性落地的现实推手。
民资办银行,温州金改一年多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数十位温商试图借助金改的制度红利"抱团"成立一家"温商银行"的想法,也始终因为政策的监管限制而迟迟未能付诸行动。深究背后,主要也是因为银行是面向公众吸储的,而在现有的体制下,民资办银行一旦出现倒闭风险,公众的权益无法保障。而基于风险考虑,国有银行显然具有独特优势。
但存款保险制度的引入却能在一夜之间打破民资遭遇的"玻璃门".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自然也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
看上去,存款保险制度即将成为而今普遍面临贷款难问题的小微企业主的"福音".问题是:存款保险制度推行后,储户的资金安全系数到底有多高?
对于这个疑虑,或许美国和香港在存款保险制度推行后出现的鲜明反差可以说明一切:美国最早是在1933年设立首个存款保险制度。在存款保险制度成立之前,美国每年平均有500家左右银行倒闭。但是在存款保险制度成立之后,因为有效提供银行救助,在最初的十年里,每年倒闭的银行家数减少为只有50家,现在更是要远远少于这个数字。
香港的储户们更能切身感受到存款保险制度的政策利好。早在上世纪90年代,香港储户因为银行清盘,为那些血汗钱示威长达八年,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梦魇。但在2004年正式立法通过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后,同样遭遇的2008年次贷风波中,香港的百分百存款保险则成为了市民情绪的稳定器,香港最终没有在这场风波中受到太大冲击。
无忧保提示:对于存款保险制度,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对于小微企业来说这是福音,保障了其银行的资金;对于户主来说,这也是福音,降低其存款的风险性。
标签: 保险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