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刚刚过去不久的抢金热,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国际黄金价格大幅波动,与之相伴,则是刚刚过去的“五一黄金周”成为很多人的“五一抢金周”,从北京到香港,不少民众大举买入金条或黄金饰品。也因此,一个有些黑色幽默的名词---“中国大妈”在网络上火了,它所代表的正是来自民间对黄金的巨大购买力,同时也无情地暴露了当下我国老百姓正面临的投资困境。
可以肯定,“中国大妈”成功阻击了华尔街投行的卖空行为,恐怕只是一个“传说”。但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在黄金价格大幅下跌之际,来自中国民间的黄金需求的确大得出乎很多人预料。在娱乐化“中国大妈”现象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其折射出的投资困境。
近些年,中国居民理财意识开始大觉醒,正逐渐改变着国内投资理财市场的发展,影响着中国金融结构的变化。以往家里全部闲钱都是银行存款的家庭,已经开始出现了改变,这在近几年银行居民存款的流动方向上已经有所体现。不少闲置资金已不满足银行的存款利息,开始从银行定期存折上流出,奔向收益更高的理财产品、基金产品,投资于股市、房地产市场等等。
但有时候,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居民的投资预期并非都能如期实现,甚至有时候会赔得一塌糊涂。比如说中国股市,这一最为重要的投资场所,尽管已经走过二十余个春秋,但各项基础制度有待完善,融资与投资属性的不平衡,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其大涨大跌的波动性较大。从市场走势看,自2007年10月上证指数见顶6124点后,曾一路大跌至1664点,至今还徘徊在2200点左右,不知多少股市投资者的财富灰飞烟灭。试想,这样的投资市场,如何能吸引更多投资者入市,如何能担起为居民理财的重任。
因此,当理财意识的觉醒,遭遇现实股市投资困境后,其他的投资领域,往往会爆发出令人意想不到力量。
典型之一是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当很多人说“养儿防老,不如有房一套”时,房地产就被贴上了投资甚至投机的标签。而过往十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大牛市也的确在印证着,投资房市似乎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但房地产市场牵涉面广,过度的投资投机行为,伤害的不仅是那些年轻的潜在购房者,其日益严重的泡沫化,也给中国经济金融埋下了巨大的潜在隐患。因此,调控重拳不得不出,大量资金不得不受到限制。
典型之二是前两年的民间借贷。正常的民间借贷是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在历史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当民间借贷逐渐高利贷化,甚至演变为“炒钱”之后,很多抱着发财梦的普通民众,在这个几近疯狂的“击鼓传花”游戏中,得到的恐怕只能是痛苦和后悔。在一些地区,比如温州、鄂尔多斯等,普通家庭参与到民间借贷的比例曾一度高达至八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民众的投资困境。
回过头来再看“中国大妈”现象,我们只能说,这一看似盲目的投资行为,实则是社会人在一定现实中的必然举动。手中有大量闲置资金缺乏好的投资渠道是无奈现实,好不容易等到金价跌了,买点金条金饰抵御通胀则情有可原。前几年,在体育运动员刘翔尚处巅峰时期,国内有句话是“跑不过刘翔,但要跑过CPI”,说得正是公众投资理财的渠道选择问题。
当然,“中国大妈”们买黄金来保值增值的确有些盲从,特别是黄金饰品只是商品,并非投资品。但不买黄金,又该买什么呢?拓宽公众的投资渠道,让越来越多的钱有相对放心的地方去,当然是最佳答案。此前,国务院批转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指出,要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这包括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落实上市公司分红制度;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适度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保护存款人权益;丰富债券基金、货币基金等基金产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等等。
无忧保提示:综上所述,为了避免“中国大妈”再次跟风购买黄金热潮的出现,不断丰富投资市场的投资产品以及加强普通投资者的投资知识,是当下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标签: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