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份保监会推出一系列新政,和之前保监会批量推出新政相比,“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办法”(下称“产品办法”)出台似乎慢了很多。11月15日,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和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下称“北金所”)正在各自制定方案,酝酿试点推出保险资管产品的注册、发行和交易规范。
据了解,目前上述文件的进展比较缓慢,思路也尚未“特别清晰”。一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高管告诉我们。
纵观今年以来中国保监会陆续发布的保险投资新政,多是其他金融机构可以分食保险资产管理,如新政允许保险资金投资其他金融机构的产品,包括基金、券商集合理财、银行理财,还有信托计划,并可将保险资金委托给券商等业外机构。但保险资管至今未有类似的成熟产品可供其他金融投资,进而帮助保险资管公司摘掉一出生就被贴上的“保险”标签。
因此,业界对上述“产品办法”颇多期待。更有业内人士认为,一旦上述产品办法推出成行,保险资管产品将正式成为“类基金”,保险资管公司也将彻底脱掉“保险”的帽子,参与到整个泛资产管理行业中去。
不过,进展似乎并不顺利。“如果彻底变为公募产品,就绕不开证监会这一关。”前述人士坦言,虽然保监会很支持保险资管公司公开发行资产管理产品,但能否实现尚需征得证监会的同意。“由私募变公募,目前条件还不成熟,也没有看到相关迹象。眼下可行的方案还是交易所内私募交易。”
保险业内乐见其成
自今年7月以来,13项保险资金投资新政中的10项已相继落地。
根据已发布的各项新规,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和投资范围均大幅放开,保险资金既可以委托券商、基金等金融机构管理保险资金,也可以参与境外投资、金融衍生品、股指期货等投资品种。
新政的整体思路,一边是打破围墙,放资金出去;另一边是引入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进来。“但目前的状况是只出不进。”前述保险资管公司高管坦言。
事实上,根据此前保监会关于《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暂行办法》征求建议稿中的设想,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可以将符合险资运用范围的投资品种作为基础资产,开展资产管理产品业务。
保险资管公司作为投资管理人,向保险机构等合格投资人发售准标准化产品份额,募集资金,为产品份额持有人利益开展投资管理活动。产品份额可以在具备资质的金融资产交易机构募集,也可以由投资人自行募集。
同时,产品份额持有人可以按照产品合同,约定交易转让或赎回其所持有的产品份额,交易转让的方式可以采取协议转让或交易机构交易的方式。
“这样的话,其实就是变成公募基金了。”一位资深保险投资人士指出。
他指出,“对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而言,当然是非常乐见其成。公开发行资管产品,意味着可以收管理费等。”不过,由私募变公募,也会涉及到定价、估值、信息披露等一系列的技术问题。
无忧保提示:保险资管产品办法出台还有待时日,如果这一政策出台,将改变现有的集资方式,由私募变公募,但是现在条件显然不成熟。此外,交易所作为中介机构的角色固然重要,但无论初期是否以低门槛增加吸引力,长远来看必然以盈利为目的,无论通过收取会员费还是交易费的方式,势必要从交易中谋利,那么债权计划的收益水平是否因此一降再降,也是不少保险投资人士的担忧所在。
标签: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