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销售误导是广大消费者深恶痛绝的,只有尽快处理这一瘤毒才能促进保险业的更好发展,据悉,仅仅从9月到10月15日,包括太平人寿在内的多家机构或个人因为违规销售被处罚,其中对机构罚款184.7万元,对违规行为负责人罚款47.1万元。
最高罚20万
处罚统计显示,目前险企销售误导行为花样繁多,保监会对此处罚力度也最大,罚金共计88万元。无论是对机构还是个人,处罚力度都极大。
以受处罚的某寿险公司北分公司为例。该公司在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2月29日之间,有8件保单销售过程中存在欺骗投保人的问题。
销售过程中使用了“国家的政策马上要更改,人寿保险也要改成这样子,不管你交多少钱以后都不会返还”,“中旬过后所有保险公司保费均上调”,“保单是加盖保监会公章的”等与事实不符的表述,虚构了保险产品即将停售等事实。
对于以上欺骗投保人行为,北京保监局对其处以罚款20万元的行政处罚,并对其多元行销部经理、公司助理总经理兼任多元行销部经理两位对上述问题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分别处以警告、罚款3万元的行政处罚。
对个人的处罚依然严厉。马某在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先后担任泰康人寿营销员和安徽民盛泰诚保险代理公司营销员期间,存在下列违法行为:承诺并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向黄某某、徐某某等9人介绍保险产品时,夸大保险产品的收益,隐瞒提前退保可能产生损失等与保险合同有关重要情况;冒充投保人接受保险公司电话回访欺骗保险人。
安徽保监局给予其罚款2万元并吊销《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的行政处罚。
下半年保持高压
此外,聘用未取得保险营销员资格的员工或代理人此批处罚中也占比较大,粗略统计共处罚83.5万元。其中包括委托未取得合法资格的机构从事保险销售活动等行为。
“当销售业绩与从业资格出现冲突时,公司尤其是基层销售部门往往会选择前者。”一位大型险企工作人员对本报透露,新业务员要培训三个月之后参加考试才能得到资格证,在培训过程中有业务或销售业绩高的人员通不过考试,公司的选择就容易碰触监管红线。
除以上两大违规种类之外,超犹豫期回访、代投保人在人身保险新型产品投保单上抄录风险提示语句、在人身保险新型产品投保单投保人联系电话信息栏中填写银行保险客户经理或内勤人员的联系电话,代投保人接听公司回访电话等均属处罚范围之列。
此外,聘用未取得保险营销员资格的员工或代理人此批处罚中也占比较大,初略统计共处罚83.5万元。其中包括委托未取得合法资格的机构从事保险销售活动等行为。
保监会打击违规销售的力度还将保持
今年2月,保监会主席项俊波主持召开了主席办公会,研究寿险销售误导专项治理工作,并再次强调,保险监管部门要下决心、动真格、出重拳。
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在8月召开的上半年综合治理销售误导工作总结会上称,下半年保监会将继续开展综合治理销售误导工作,并将加大对销售误导问题的查处力度。此外,还将对各公司治理的成效进行评价,并通报评价结果排名。
无忧保提示:从目前保监会的动向可以看出保监会对打击违规销售有明显的加大力度的趋势,相关人士指出,整治销售误导将会是保监会今年几大工作重点之一。只有更快更好的整治销售误导才能让保险业赢得百姓的信任。
标签: 改革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