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有消息称,广州市10亿多社保基金被挪用,经过各方努力,目前已追回3.626亿元,还有1.05亿有望追回。其余5亿多元若无法收回,广州市将利用社会保险风险准备金进行填补,确保缴纳者利益。 闻此消息,参保的广州市民自然会感欣慰,至少自己的“保命钱”不
有消息称,广州市10亿多社保基金被挪用,经过各方努力,目前已追回3.626亿元,还有1.05亿有望追回。其余5亿多元若无法收回,广州市将利用社会保险风险准备金进行填补,确保缴纳者利益。
闻此消息,参保的广州市民自然会感欣慰,至少自己的“保命钱”不会因为官员贪腐或制度漏洞而受到实际损失。即使在“外人”看来,既然社保基金的违法挪用和由此造成的损失已经实际发生,政府出手“买单”是唯一可行的善后手段,否则如果在追究个别官员违法行为的同时,却将其造成的社保基金损失,转嫁为参保人“保命钱”的损失,则既于情理不合,也会造成极大的政治影响。
实际上,即使广州市政府不做如此承诺,为社保基金损失“买单”,也被公众视为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因为自有社保基金以来,其管理、使用、经营过程,就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甚至在绝大部分参保人的认知中,社保基金就是一笔由政府征收、管理的社会福利资金。即使有人了解社保基金的资金来源和产权归属,也往往对其如何管理、是否可靠并不在意,在某种程度上,社保基金的行政化管理,还会让许多人觉得更可放心。不过这种放心并非基于对官员品行的信任,或对行政化机构经营效率的信心,而是基于对行政化管理背后的政府信誉担保的放心。绝大多数中国百姓都会有这样的朴素判断:对于社保基金这样的“保命钱”,无论被官员贪掉多少、因管理不善流失多少或经营无方损失掉多少,政府都会如数补足。事实上,上海社保基金案曝光之后,上海市政府以闪电速度,连本带息追回社保违规外流资金37亿元,已经充分表现出政府信誉对社保基金的担保和行政手段的强大作用。此次广州市承诺为5亿多追回无望的社保基金损失“买单”,进一步坐实了政府在社保基金管理中最终责任人的身份。
但若着眼于长远,则社保基金的资金安全和由此可能导致的政治安全,都要求其尽快走出由政府部门集行政管理权和经营权于一身的行政化管理模式。上海社保基金案暴露出的最大弊端,就是政府职能部门既是社保基金的管理人、监护人,又是享有全部支配权的经营者,由此导致上海市民的“保命钱”,却成了个别贪官、奸商的“钱袋子”。虽然事后政府以强力手段收回了外流资金,但这种非常规手段的长期有效性仍然让人怀疑,如果社保基金管理制度没有根本改革,政府提供无限担保的能力也绝不乐观。
而广州市动用社保风险准备金填补社保基金挪用造成的亏空,虽然看似有着合理的出处,但社保风险准备金的初衷,是为社保基金的合理风险提供必要保障,如今却要拿来为违规挪用行为造成的损失“买单”,于情、于理、于法都很难说通。况且据我们了解,广州市2005年、2006年、2007年三年由财政拨备的社保风险准备金,分别为0.5亿、0.7亿、和0.8亿元,如今一次动用5亿多元,几乎等于10年积累的总和,今后如果再次出现社保基金经营风险,便极有可能因捉襟见肘而造成参保人员利益的实际损失。
况且,动用社保风险准备金填补亏空,也很容易掩盖挪用社保基金的违规甚至违法行为。如果官员的违法行为不能得到追究,还要动用来自纳税人的财政收入为他们造成的恶果遮盖,则有违于基本的社会公正。
自上海社保基金案等社保基金违规违法案件暴露之后,中央政府已经加强社保基金的管理和监督,并制定、重申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愿上海动用非常规手段追回社保基金和广州市由政府财政为社保基金亏空买单,都是弥补以往漏洞的“最后一单”。否则,政府财政和信誉都禁不起无限透支,公众对政府保障社保基金的信心也会产生动摇。
2007年04月04日 08:20 北京青年报
标签: 社保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