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养老配套服务,要为老人提供更多服务。未来10年,我国“421”家庭的数量至少会有上千万个,引发的养老压力呼唤社会养老机制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1980年我国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13∶1,1990年是10∶1,2003年则是3∶1。
在这20多年里,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长大成人,并开始养育下一代。于是,由4位老人、1对夫妻和1个孩子构成的“421”家庭数量激增。在这样的家庭里,在职职工供养退休人员的巨大压力表现明显。
“小皇帝”变成“顶梁柱”:“如果有个兄弟姐妹就好了……”
“421”家庭中的小两口,如今不得不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局面,很多人叹息“压力大”
28岁的翁美香所面对的既有“养不起孩子”的顾虑,也有“养不起父母”的担心。
翁美香夫妇都是独生子女,2003年从浙江来到上海,开了个十几平方米的小理发店。她的父母和公婆都是退休工人。除此之外,她的爷爷奶奶仍然健在。这就意味着在未来几年内,她和丈夫要照顾并供养6位老人。
翁美香常常为此担忧,她开玩笑说:“如果有个兄弟姐妹就好了,最好是有一两个哥哥。”
现在,夫妻俩拼命挣钱不仅仅是为了3岁的孩子、为了自己的小家,也是为供养老人做准备。翁美香说,自己对未来没有太多打算,因为“根本不敢多想,过一天算一天”。
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421”家庭中的小两口大都经历了“小皇帝”的阶段,而如今则不得不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局面,很多人叹息“压力大”。“我们从‘小皇帝’变成了‘顶梁柱’。”翁美香说。
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说,未来10年,我国“421”家庭的数量至少会有上千万个。“421”家庭引发的最主要社会问题就是养老压力。
最近一项对京沪穗城市居民的调查显示,35%的城市家庭要赡养4位老人,49%的城市家庭要赡养2位至3位老人。而从赡养费看,35.6%的城市家庭每年花费超过1万元。
据上海社科院青少年所的调查显示,有五分之一的独生子女表示在婚后5年内“要事业不要孩子”。根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平均一个劳动人口就要赡养一个退休人员。在“421”家庭里,养老负担只会更重。就算金钱上能应付,精力上也难以支撑。
“空巢”导致险情频出:最近调查显示大中城市老人“空巢”现象惊人
子女叹:“除非我变成‘千手观音’,还得有‘分身术’”
2005年1月5日,就在我国13亿人口日来临之前,北京一位老干部的遗体在自家卫生间内被人发现,身边有大量血迹,已死亡多日。警方认定,老人是因为大出血未得到及时救护而死亡的。他的孤独辞世充分显示了“421”家庭和“空巢老人”的潜在问题。
在“421”家庭里,由于子女数量少,许多老人处于“空巢”状态,导致险情频出。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独生女高风兰2004年结婚,2005年生下一个女儿。夫妻俩平时忙忙碌碌,经常不在家,几乎没法照顾身体不好的父母。高风兰说,前段时间她的母亲犯心脏病时家里没人,幸好邻居串门及时发现才救回母亲一条命。“除非我变成‘千手观音’,还得有‘分身术’,否则根本就没法照顾好4位长辈。”她无奈地说。
根据北京市、上海市近年来的调查,两个城市老人家庭的“空巢”比例分别达到34%和36.8%。
全国老龄委最近在大中城市进行的老年人居住情况调查,结果令人吃惊:北京市安德里社区老年人55.63%是“空巢”,沈阳市铁西区康宁社区和太原市杏花岭区锦绣园社区“空巢”老人更是分别高达73.18%和71%。
从社区做起,完善养老配套服务,要为“空巢老人”提供更多服务
同时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让民间组织参与到社区建设和服务中来
家住天津的张芳和汪强都是独生子女,自打结婚后,每个周末小两口都会接到老人的电话,叮嘱他俩带着孩子去吃饭。每到这时,张芳和汪强就会很为难。家里有一堆衣服要洗,孩子要有人照料,但又不能不去看老人。即便去看,到底是去张芳父母家,还是去汪强父母家,也是个问题,小两口经常为此发生口角。逢年过节,更是头痛。
真正让张芳和汪强头痛的还是两家老人的健康问题。今年8月,汪强的父亲因患肺炎住进了医院,与此同时,张芳的母亲又旧病复发,需要做腿部膝关节置换手术。无奈,张芳和汪强只好分别向单位请了长假,分头伺候两位老人。这对都是工薪阶层的小夫妻,经济上和精神上承受着巨大压力。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袁新立表示,完善社区养老配套服务,能有效解决“421”家庭的养老问题。政府要在社区养老事业发展方面承担主导的责任,把公共事务的权力下放到社区,给社区更多的政策和发展条件,同时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让民间组织参与到社区建设和服务中来。
同时,社区要为“空巢老人”提供更多的服务,如:呼叫服务、餐饮服务、钟点工服务、医疗服务、文化娱乐等,形成服务功能完备、形式多样、管理手段先进、设施齐全、网点分布合理、质量上乘的社区服务体系。(据《新华每日电讯》)
老龄化: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但目前却正在经历一个与发达国家类似的老龄化过程。
如何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时间,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缩小收入差距,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
顾名思义,老龄化指的是在社会总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越来越高。“老龄化”国际上最简单的两条评判标准是:60岁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了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了7%。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根据国际通行的评判标准,我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
何以养老?
对于城镇居民而言,由于有养老保险制度,故而老年人退休以后的生活有一定的保障。然而,问题在于我国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至今并未做到应保尽保。
在农村,家庭养老是绝大多数家庭惟一的养老模式,相比于女儿,儿子因为离自己最近,也就成了最重要的养老依靠,这也就是农村“养儿防老”观念的由来。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004年对上海、浙江和福建三省市进行的家庭调查数据,儿女依然是老年人最重要的依靠。
可见,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养老体系都有待于完善,以适应老龄化社会的要求。建立和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成为老龄化过程中的重要举措。
消费结构的改变
作为居家养老的一种补充,商业化运作的养老机构也将会有迅速的发展。这种商业化养老机构就是把一部分老年人集中到一起,为他们提供包括起居、饮食和医疗护理等各方面的一条龙服务。把原本分散的老年人集中到一起,从某种程度上也有助于老年人的交流,从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实际上,在北京等城市中,已经有了这种商业化运作的养老机构,他们的成功经验,必将引来更多资本的投入。
“以房养老”乎?
出于对近来房价进一步上涨的预期以及对于未来不确定的担忧等因素,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他们都急切地把已有的积蓄尽可能地投入到房子上。实际上,在这种急切的购房过程中,中老年人已经透支了自己的养老积蓄。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004年对上海、浙江和福建三省市进行的家庭调查数据表明,60%以上的中老年人并不与他们的子女居住在一起。由于资助子女购房,他们的积蓄大部分已经提前用完。在退休或者失去劳动能力之后,他们只能依赖子女来获得主要的经济来源,一旦子女无法兑现,那么老年人的生活就将陷于窘迫。从某种程度上说,两代人共同购房的现象进一步强化了家庭养老的模式,使得养老机制变得更加脆弱。
及早筹划,预防“未富先老”
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但目前却正在经历一个与发达国家类似的老龄化过程。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社会保障体系也比较完善,因而在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过程中,能够较为从容地应对。我国则不然,无论是从社会财富还是从社会保障体系的角度来看,都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以防止“未富先老”现象的发生。幸运的是,我国的“人口红利”时期还将持续,这给我国防止“未富先老”问题提供解决的机会。那就是需要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时间,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全社会人民都能够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这也是缩小收入差距,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
2006-11-1312:17:00来源: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据《中国财经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