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光大银行在市场上表现得异常活跃:在商业银行中首批获得承销短期融资券资格,并取得了40%的市场份额;作为全国仅有的四家银行之一,获得了财政部非税收入代收代缴资格;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审核,拿到了企业年金托管和账户管理人两项资格。所有这些闪动的亮点显示出,光大银行经营转型的步伐正明显加快。
(一)“发展一定要与自身的能力、资源相匹配,应该是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光大银行在当前资本约束刚性不断加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经营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对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的一个重新定位。
首先,光大银行提出了服务中端市场的新概念,强调要积极研究一些中等规模的企业和客户,今后无论是对公还是对私,客户群体都要放在中端客户上,加强对中端客户的研究,提高对中端客户的识别能力。其次,在预算上采取了风险调整后的资本约束,使业务发展规模与资本约束紧密相连,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今年以来,资本约束机制在光大银行的信贷投放上有了突出的体现。据统计,上半年,光大银行信贷政策支持类行业中交通运输业贷款占比由第3位上升为第2 位,而信贷政策控制类的批发和零售业贷款由第2位降为第3位,房地产行业贷款规模也有所压缩;6月末,A级以上企业贷款占全部对公贷款的70%,客户结构得到优化;风险较低、发展较快的北京地区和长三角地区贷款规模继续增加,增量占了全行的大部分,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二)经营模式的调整,是银行在经营转型中建立全新盈利模式的关键,核心就是从单纯的依赖资产拉动负债这种模式,向多种经营模式转变;从单纯的依赖存贷款的模式,向多种经营方式转变。
为降低负债风险和成本,光大银行坚决扭转部分分支机构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和规模的不良倾向。上半年,该行与信用投放拉动负债增长相关的承兑汇票保证金存款和风险贷款派生存款增长远低于往年,存款业务中的水分和风险进一步释放。与此相反,全行理财产品发售稳步增长,上半年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交易量达到 100.2亿元,外币理财产品发行交易量5.1亿美元,两项合计折合人民币达142.5亿元。
今年,光大银行在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方面再获新突破,作为首批获得短期融资债券主承销业务资格的商业银行,分别成功代理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发行17亿元人民币、代理中国联通公司发行 100亿元人民币、代理江苏交通发行20亿元人民币、代理神华集团发行30亿元人民币的短期融资券,短券承销独占半壁江山,树立了市场形象。
(三)追求平衡,是光大银行在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上所选择的发展模式,即在平衡控制风险的基础上进行发展。
为加强风险的集中管理,提高经营的集约化水平,光大银行在整体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市场营销体系、风险管理体系、预算与考核分配体制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如进一步完善信贷审批体制,引进专家审批制度,加强信贷风险防范;推进稽核体制垂直化管理改革,提高稽核工作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加强总行集中营销能力建设;加强以总行为主导的新产品开发与直接营销;加强风险管理体制建设,成立风险管理部,明确职责,对各类风险实施全面、集中、垂直管理;总、分行成立风险预警委员会,加强风险预警和贷后管理等。
目前,该行已实现了风险的集中管理,总行通过成立风险管理部,逐渐实现了对全行风险的全面管理,逐渐实行对各项业务主要环节的全面风险管理,从而保障了银行主要业务安全有效进行。这些措施对建立长效发展机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改善业务模式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金融网 2005年10月19日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陈宜萍
【作者:陈宜萍】 【出处:金融时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