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平均门诊人次费用123.1元;平均住院人次费用5743.9元。对此,陈竺表示,深圳的医疗费用水平出乎意料,住院费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服务质量却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门诊费用也明显低于国内其他大城市,体现了政府的支持和公平、效率。
满足千万人口就医需求
2009年底,深圳全市有622个社区,却拥有了625家社康中心。这是1996年,深圳市在中国内地率先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来,经过14年努力取得的成果。
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了“一大一小”卫生事业发展战略,着力构建新型城市二级医疗服务体系。625家社康中心,加上街道级、区级、市级等各级各类1963家医疗机构,编织成一个“15分钟医疗服务圈”,让深圳千万以上人口初步实现了“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深圳”的就医模式。2009年,我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就医比例为1.3%。,比2004年下降60%。
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了“一大一小”卫生事业发展战略,在以11个城市功能组团为单元均衡配置三级甲等医院的同时,以社区为配置单元全面发展完善社区健康服务体系,着力构建新型城市二级医疗服务体系。
由于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我市在卫生人力资源仅增加38%、床位数仅增加42%的情况下,实现门诊总量翻一番,2009年达到7500多万人次,住院总量增加63%,2009年达到80万人次。2009年,我市公立医院医生日均担负16.2诊疗人次(全国平均为6.7人次),病床使用率91.6%,其中市属医院病床使用率达到107.9%,出院者平均住院日8.1天(全国平均10.5天)。社康中心用10.2%的人力资源完成了全市35%的门诊工作量。
率先实现医保人口全覆盖
深圳是一座外来务工人员为主的城市,全市80%以上的人口都是外来建设者,如何将他们纳入医疗保险网络,成为深圳实现“全民医保”的关键。
为解决劳务工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市政府从2004年起试行劳务工合作医疗,从2006年起,以社康中心为首诊平台,正式建立劳务工医疗保险制度。
这一制度规定,除急诊抢救外,劳务工医疗保险参保人门诊应首选社康中心,实行“总额、预付、包干”的医保付费结算方式,即市社保部门按照绑定在社康中心的参保人数和门诊统筹费用标准为其核定年度补偿经费,由举办医院统筹使用,结余部分奖励给医院,超额使用的合理部分,由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兜底。
未来建成医疗保健中心
如今,面对深化医改和实现特区新发展的光荣使命,深圳医疗卫生事业重新确定了自己未来5年到20年的新目标:分阶段建成辐射珠三角东岸地区、华南地区的区域医疗中心城市,到2015年,使我市成为珠三角东岸地区的区域医疗中心城市,并期望在2030年左右,建成亚太地区的医疗保健中心城市。
展开未来5年深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蓝图,我们可以看到,到2015年,深圳平均每千人口将拥有3.9张病床及3个执业医生。原特区内外医疗卫生资源一体化,以光明、龙华、大运和坪山“四大新城”为中心,进一步促进优质卫生资源均衡配置。
到2015年,全市现有三级医院和各区人民医院(中心医院)力争创建成为三级甲等医院,推动现有的街道医院创建成为二级甲等医院。
到2015年,全市每个社康中心拥有2个经过规范化、专业化培训的全科医生。社康中心实行标准化建设,普遍购置自有产权业务用房。全市继续以社康中心为平台,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