偿付能力不足并不是太保一家独有的问题,而是整个保险行业的普遍现象.可以预见,在太保人寿紧张过关后,接下来会有更多保险公司面临大考.
今天是保监会要求太平洋人寿保险有限公司递交整改方案的最后期限.
今年7月,太平洋人寿因偿付能力不足被中国保监会警示.因太平洋人寿的偿付能力缺口高达90亿元,保监会责令其于10月31日之前上报改善方案,同时限制该公司的股东分红、机构设置等.
关键时刻,太保人寿终于交出了满意的答卷,这就是增资扩股.
凯雷救急不救穷
保监会某人士透露,太平洋不但按期提交了整改方案,而且已经基本达到了合格的偿付能力.
积极引入凯雷入股,可以看作整改方案的核心内容.
在经过两年拉锯战似的漫长谈判后,9月,美国凯雷集团终于和太保达成初步合作协议,凯雷将联合美国保德信金融保险斥资4.1亿美元,购入太保集团下属的太保人寿24.975%股份.
但是按照合同签订之日的汇率计算,4.1亿美元约等于33亿元人民币,仍然不足以填补90亿元的资金缺口.
在凯雷集团的坚持下,太保人寿的母公司太保集团向其等比例投资33亿,剩下的20多亿元由太保人寿通过调整业务结构自筹获得.
“救急不救穷,可以视为凯雷要求等比例投资的原因.”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表示.
还需改善治理结构
太保人寿确实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扮演了资本市场的“穷人”角色.去年8月,它就因为偿付能力不足,与中国人寿集团和新华人寿同时被保监会警告.今年7月,它是唯一被警告的公司.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保险系副系主任李怡告诉记者,提高偿付能力通常有三个办法:第一是使用“人海战术”,也就是用即收的保费填补资金缺口;第二是拓展投资渠道;第三是引进战略投资者.
在其得到了两张红牌警告后,太保人寿显然失去了使用“人海战术”的先机.
为了拓展投资渠道,它甚至不惜走激进路线.2004年,太保投资16亿元与复旦大学共建的“复旦太平洋金融学院”成立.
“该学院是旨在赢利的办学机构,这件事违反了保险法中关于‘保险公司资金不得用于设立保险业以外的企业’的有关规定,”保监会有关人士透露,“我们要求太保集团从中退出.”
据悉,太保集团共有260多家股东.由于股权太分散,大多股东并不关心太保的经营.而太保集团董事长王国良的组织关系属于上海市政府,也不直接对股东负责.
“达到偿付能力后,太保迫切需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某业内人士表示.
更多保险公司面临大考
截止到目前,被点名的公司已经全部达到了偿付能力标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保险业可以高枕无忧.
“偿付能力不足并不是太保一家独有的问题,而是整个保险行业的普遍现象,只是各家公司问题的轻重不同罢了.”郝演苏告诉记者.
“按照我们掌握的资料,起码有30%的寿险公司不合标准.”保监会某人士透露.
“随着新公司陆续开业,以后可能有50%以上的公司不达标.”郝演苏说,“而先点太保、中国人寿的名字,是想让大公司起到示范作用.”
上周,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2005年年会上表示,中国保监会将构筑起包括“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防范保险业风险的“五道防线”.
可以预见,在太保人寿紧张过关后,接下来会有更多保险公司面临大考.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李雁争 中国金融网 2005年10月31日
【作者:李雁争】 【出处:中国金融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