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副行长马力及企业年金部总经理高松凡
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开始启动。2005年8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发《关于公布第一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的通告》,公布了第一批37家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名单。10月22日,在“中国企业年金制度建设与市场发展高层论坛”召开之际,中国经济时报就当前企业年金市场发展状况及发展的难点,对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副行长马力及企业年金部总经理高松凡进行了专访。
记者:企业年金市场发展中存在哪些机遇和挑战?
马力:企业年金市场是个新兴的市场,未来的发展前景很好,但必须经过一个培育与发展的时期。现在市场已经启动,相关政策正在制订,政府也在努力推动,企业对企业年金制度非常关注。企业年金市场需要一个培育和发展的时间,我们所呼吁与致力的也正是缩短培育与发展企业年金市场的时间,使之尽快成长起来。这不仅对个人有利,对企业有利,对国家也有利。
高松凡:就当前而言,企业年金市场规模不足,愿意进入企业年金市场的企业只有少数的几家,多数企业还没有企业年金的意识,也没有建立企业年金的计划。但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银行、证券、基金等都想分享企业年金市场这块
蛋糕。因而,目前是想“吃”的“狼”多,而愿意建立企业年金计划可供投资的“羊”少。现在要做的就是努力培育与发展企业年金市场。
记者:那么,这个培育与发展的过程需要多长时间?在培育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哪些困难?
马力: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大家都在关注企业年金市场,开始认识到企业年金的重要性。但目前的问题是,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尚未出台,一些企业的现代化规划与人力资源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如果企业里从主管到员工都去关注企业年金并愿意推动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可以预计,随着政策的明朗、资本市场的健全与投资主体的增加,二、三年之后,企业年金市场将会有很大的发展。
记者:作为首批获得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人资格的银行,您认为银行业为什么热衷于企业年金?
马力:银行可以在企业年金市场培育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将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从传统的存贷款的商业业务向多元化经营转型。银行作为现代服务业,必须在全面对外开放之前,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国外银行中有很多成功转型的案例,我国的银行必须从这方面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从监管资本来看,银行的资本是有限的,如何经济有效地使用这些资本,使其利润最大化,是银行、股东与投资者共同的需求。作为上市银行,投资来自所有投资者,因而必须提高现有资本的效率,逐步将资本占用率较高的业务替代成不占用资本却能带来较大收益的中间业务。
这也是未来银行竞争的要求。过去银行只说市场占有率,但未来则是客户资源的占有率,谁占有率高,则核心竞争力越高,而且可以使银行开拓很多的发展空间。
说到底,现在银行之间的竞争是一种信息的竞争,是对未来客户的争夺,谁掌握了信息,谁就获得了这些客户。通过托管和账户管理,银行就可能了解每个员工,包括经理等的发展及未来的财富需求安排。从这些信息中,银行就可以知道客户存在哪些方面的需要,所以银行从事企业年金业务,也是银行掌握客户资源的一个良好方面。
记者:对于企业年金的投资回报问题是目前各界关注的又一焦点,那么如何看待前期市场培育的投入问题?
马力:目前即使只有投入,没有稳定的投资回报,浦发银行也会从事企业年金业务。因为银行并不是简单地追求投资回报,而是在做未来的市场,这也是银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高松凡:企业年金市场还在发育过程中时,企业对于它的理解与了解程度不同。但从银行的角度看,在企业年金业务方面的投入是必须的。因为从长远来看,现在购买企业年金的客户将会成为银行未来的客户。因此当前银行根据客户的愿望与需求来安排银行的资源。同时,通过这种市场的培育,客户的金融意识、价值意识、成本意识、财富意识等也得到提高。不仅客户提高了个人生活质量,银行未来市场发展的机遇与服务空间也相应扩大,服务业务也相应越多,银行的赢利也会增加。
2005年10月25日 09:17 中国经济时报本报记者 唐福勇 黄杨
【作者:唐福勇 黄杨】 【出处:中国经济时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