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在上海召开的“2006年路透资产管理大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和资深业内人士表示,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的有力补充,企业年金市场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但与基本养老保险主要由政府管理不同的是,企业年金管理运作宜采用市场化方式,并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的配套法规和政策。
发展企业年金大势所趋
“基本养老保险只是一碗面,上面浇鲍鱼汁还是炸酱,那就看补充养老金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会上表示,由于历史欠账太多,目前中国养老金规模整体偏低,需要弥补缺口很大,仅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基金还远远不够,在这种背景下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已成必然趋势。
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我国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仅有2万多家,近700万人参加了企业年金计划,积累资金规模大约在500亿元左右。
2004年起,国家开始加快推进企业年金市场发展,2004年颁布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发布,再次明确了鼓励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
配套法规有待完善
中信信托公司信托业务五部总经理陶钧表示,虽然市场对企业年金发展期待很大,但其近两年来的实际推进速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主要原因在于法律建设没有跟上,关于企业年金管理运作的具体配套法规大多还未明确,比如信托法等,这也使市场难有突破性发展。
上海浦发银行企业年金部总经理高松凡认为,今年一季度企业年金规模已达到约680亿元人民币,如果政策再给予一定的倾斜,未来发展前景将很光明。而在相关的政策当中,税收优惠问题相当引人关注,目前的政策都由地方政府各自执行,没有统一的税收优惠办法,应尽快制定全国性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他还表示,目前参与企业年金市场中的主要是历史负担比较重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其它类型企业积极性并不高,这需要政府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推动企业年金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巴曙松还认为,面临快速发展的市场,目前监管力量相对不足,有关部门需要尽快对监管资源进行补充。此外,当前企业年金采取的是多头监管方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多个部委联合对企业年金进行监管,监管机构众多影响了市场运行效率,这种局面需要尽快改变。对于未来企业年金发展的速度,巴曙松十分乐观,他说,“只要政策都到位了,一年增加1000亿元也不是什么难事”。
投资限制有望逐步放宽
目前,除了配套政策、法规不够完善之外,企业年金的投资限制也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焦点。
平安养老保险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挹群在会上表示,管理层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在企业年金基金管理的试行办法中,对企业年金投资于各个市场的比例进行了限制,其中国债为20-50%,证券(包括股票和基金)为30%以下,现金为20-80。她认为,从目前来看,由于管理层尚未出台企业年金在银行间债市的开户管理办法,因此,企业年金还不能进入银行间债市交易,而只能投资于流动性较差的交易所债市。此外,政策对于企业年金能否通过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进入海外市场投资也没有明确,总体来看,企业年金的投资渠道还未完全打通,而这些都需要政策对于投资的限制进一步予以明确。
巴曙松表示,养老金对资产的安全性要求较高,而中国企业年金市场又刚刚起步,缺乏投资管理的经验,因此目前中国对企业年金的投资组合限制比较严格,随着企业年金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这种限制有望逐步放开。
2006年06月15日 03:39 全景网-证券时报记者 清溪
标签: 企业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