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完善养老体系长痛不如短痛

2016-12-10 08:00:09 无忧保
【导读】:上世纪60、70年代是中国人口出生的高峰期,这些人现在正成为中国年轻的劳动力,但到2040年左右,这些劳动力都将成为退休者。据有关研究表明,这些人口可能高达1亿,并且都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 由于新中国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到那时许多家庭都是4-

  
上世纪60、70年代是中国人口出生的高峰期,这些人现在正成为中国年轻的劳动力,但到2040年左右,这些劳动力都将成为退休者。据有关研究表明,这些人口可能高达1亿,并且都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

由于新中国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到那时许多家庭都是4-2-1结构(4位祖父母、2位父母和1个孩子),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即使能够保留下来,这样一个人口结构将难以承担如此重担。

中国现有的养老体系一直在历史欠账和个人账户空账的阴影中运转,现在缴费的在职职工能不能在退休后领取相应的养老金标准,未来的老龄人口能否“老有所养”,大家颇有隐忧。

近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从2006年起,个人养老账户规模将由本人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此项措施如果能改变以前挪用个人账户资金的问题,同时又能以各种措施保障国家的财政补贴到位、落实企业年金,那无疑是做实个人养老账户的一个很好举措,得以改变目前这种缺口——挪用——造成新的缺口的恶性循环。

如果这项新的改革能够到位,那也只是解决了增量的问题,对于以前的存量问题如何解决,我们没有看到相应的说法。比如说,据说有25万亿元的养老金缺口如何弥补?有7400亿元之多的个人账户空账如何填平?对于还没有纳入养老体系的85%的劳动力人口,有没有解决的时间表?

1997年中国开始实施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保制度,其基本架构是养老金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资金来源主要由财政补贴、企业年金、个人缴费资金三块构成。

在这个体系建立之前,国有企业老职工没有养老金储蓄。他们在职期间,实行的是低工资制度,变相地把自己的养老金输送给了国家或单位,也因此,国家和单位许诺要包揽他们的养老保险和退休工资。虽然形式上没有养老金账户,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积攒足够的养老钱。

实行养老金制度之初,国家本应该对于这些国企老职工的数目进行统计,并按照他们的工作年限和贡献,把他们原来留存在国家或企业里的养老金,划拨到这个新建的养老体系中去。我们没有看到相关的信息,证明我们的相关部门确实做了这样的事情。

现在的做法是,养老制度一建立,国企部分老职工就纳入了这个体系,并从中领取养老金。用新缴费的在职职工的养老金支付国企老职工的养老金需求,这必然导致“寅吃卯粮”。除了对国企老职工的巨额历史欠账外,部分地方政府统筹资金的“缺斤少两”和企业的少缴欠缴,造成巨大的养老金缺口。

对于历史欠账,政府应该主动买单。既然国企老职工的养老金是存在国家和国企中,那么从政府现有的财政收入、国企利润和国有股份的转让或减持收益中,每年拿出一部分来偿还历史债务,就是合情合理的。而对于养老金体系建立后造成的地方政府拖欠和企业拖欠,应该以法律手段明晰责任并设立惩罚机制。

只要这个巨额养老金缺口不加以弥补,为了给现有退休职工发放养老金,势必要挪用个人账户资金,个人账户亏空已经达到差不多7400亿元,而且每年以1000亿元的规模递增。这将形成恶性循环,不打破这个恶性循环,我们的养老体系就永远要在痛苦中煎熬。长此以往,养老金缺口很大,个人账户缺口也很大,一旦发生资金链断裂,养老体系这个原本为了社会稳定的机制将成为一颗随时会爆炸的炸弹,后果不堪设想。

社保的初衷是保障所有人获得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只要是一个国家的公民,他就有享受社保的权利,这体现的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公平。中国现在的养老参保人数仅占城镇人口的30%,不及劳动力人口的15%,大量低收入群体和所有的农民都被甩在社保体系之外。都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在“活命钱”上厚此薄彼,有失公平。而且这些没有社保的人群,收入很低,一旦面临天灾人祸,很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成为社会中随时爆炸的另一个颗炸弹。

与其时时面临爆炸的威胁,还不如快刀斩乱麻,长痛不如短痛,以雷厉风行的举措,解决当前一些关键的问题。中央政府率先带头弥补历史欠账(包括对农民的欠账),在不能如期填补如此巨大的缺口的情况下,先以法律形式规定历史养老金缺口的填平方式和时间表,同时要求拖欠养老金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弥补缺口。如果能在短期内推出这些有力的举措,就会给社会一个稳定的预期。

现在做实个人账户的做法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但它是否意味着从2006年开始,任何个人和机构都不能再挪用个人养老账户里的资金,从而迫使相关政府部门弥补历史欠账?我们只能等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进一步的举措。

时间:2006年06月09日【作者:周年洋】作为时评刊登于《财经(相关:理财 证券)时报》(责任编辑:崔宇)

标签:   养老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