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我国企业和员工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等五金之和,是企业年度工资基数的40%~50%,是发达国家的2.8倍至3倍。虽然“五金”事关员工退休后的切身利益,可是企业当下的发展同样面临资金短缺压力。对此,企业和员工普遍深感困惑,社保基金究竟咋筹为好?
首先,要对缴纳“五金”基本目的进行再认识。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借鉴德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经验,逐步在企业推行社会保障制度,就是试图改变员工一“嫁”企业定终身的现状,真正切断职员退休后与企业的经济利益联系,卸掉企业退休员工养老的“包袱”,同时确保员工老有所养。如果缴纳“五金”基数超出企业生产经营承受能力和特定环境下的经济形势,影响到企业扩大再生产和产业结构调整,在企业推行社保就有失初衷了。
其次,社会保障的历史欠账应采取多种措施弥补。解决社会保障资金不足,一是财政要让利惠利于企业和退休职员,中央、省市财政应当出资补贴一部分;二是要加强社保基金征管,盘活社保基金,促使其从社保基金向社保资本转移,提高社保基金的利用效率和受益率;三是要加大国企上缴财政资金和上市公司红利转移支付力度,每年按一定比例为社保资金池注入资金;四是要鼓励社会各界定向募捐和吸纳民众把手头多余资金定向投保,进一步拓展社保基金资金来源。
第三,要加快落实政府公职人员和事业单位员工社保并轨步伐。尽快将全国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纳入社保体系,扩充社保资金来源,真正做到社会保障缴费和退休保障全覆盖。(郑传海)
标签: 社保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