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2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发《关于公布第一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的通告》,公布了经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并经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同意的第一批37家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名单。自此,企业年金入市工作开始启动。为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特别邀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财政部以及参与第一批年金管理机构评审的多位专家,于2005年10月22日—23日在北京京都信苑饭店举办“中国企业年金制度建设与市场发展高层论坛”,对相关热点问题进行综合探讨。搜狐财经频道作为联合承办方对本次活动做了报道:
郑秉文:
大家早上好!大会的主办单位给我出的题目是让我讲企业年金的治理结构,我还有一个更好的题目,这个题目更富有挑战性,同时也是我“替大家读读书”开拓一下思路。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为什么我国只能坚持DC,不能引进DB”我的主要意思就是我们应该坚持DC性的制度不能坚持DB写的制度?那么为什么呢?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有这样一个话题呢?为什么今天要讲这个题目呢?因为去年劳动社会保障部颁发两办法以来,因为那两个部分确定了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是DC型?那么能不能引入DB,现在这种情况也许有这种可能,我今天讲讲要严格控制DB。看上去这个事情是一个小问题,从表面来看DC和DB仅仅是企业年金支付的方式。DB就是缴费确定性,DC是待遇确定型。这是一个小的技术问题,领导可以不知道,甚至操作的人也可以不知道,但事实上不是,它是决定我们第二支柱的整个制度的安排的大问题。
第二,从分配上看虽然它是非常小的,但是它的给付结果涉及到几百万国有企业和民企的收入情况,它是一项社会政策。
第三,它甚至是一项经济政策,它从社会角度讲,从经济角度讲不利于企业年金的发展,如果将来保障资金投入资本市场的话那样资本市场就更发展不起来了。而且企业的长期年金在DB面前要丧失一次机会。资本市场为什么不好,重要的就是它是长期性的资金,如果变成DB,DC就没了。从国际潮流看,从DB 转向DC是一个大潮流。一百年有的就是DB,如果我们本来由于一张白纸,你没有DB如果再引进DB就是浪费,是逆潮而行。与其一开始就没有DB,不如一开始就搞个DC就算了。今天主要讲八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DC与DB的历史、趋势:第二部分,DC和DBD特征比较;第三部分,DB的八个优势。第四,DC比DB更适合我国的情况。第五,DC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第六部分DB长期来看要导致国家财政负担。第七部分讲一下美国的案例。第八个部分讲一下如果不用DB还有什么其他的办法?
DC85年从资产情况来看,2004年是2.5万亿,1985年的时候不到5000亿,可以看出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DB现在也不到2万亿,在1985年的是7500亿,DB发展的速度远远没有DC快。
这个图也能有一个重要的说明,现在DB大概是2.4亿美元,从90年代以来发展的越来越快。在2000年以后由于股市滑坡有一个重要的谷底。
这个说明的DB、DC把401K单独拿出来,参加计划的工作人员的增长情况。红的变化不大,401K变化是非常大的。从75年几乎是零开始,30年以后增长了48%。也就是说DC型里48%是401K。如果把401K拿掉,大家可以看到DB型是呈下降的趋势的。从40%的制度参与者下降了20%左右。从缴费比例来看更是这样了,(绿)的这块是401K,从1980年开始是越来越多。(蓝)从缴费比例来看是越来越少。(红)的是其他DC 型。也就是说,红的加上绿的远远大于DB。
从1985年到2003年美国DC与DB变化趋势看,1998年英国新雇员关闭了100个DB计划,2002年是300个。
第二部分,DB和DB的特征比较。大家知道,在DB和DC中间极端的DB就是最后工字性,极端的DC就是美国的401K,中间有很多类型,比如平均工资型,还有更靠近DC型的就是现金余额计划,这是美国比较流行的。在其他国家,德国、法国还有一些积分制的,从极端的DB型到极端的DC型在这两类型中还有其他的类型,这些类型中绝大部分是混合的,就是融资的时候现付,给付的时候或是点付或者是即时的。
DB主要是交钱的时候给一个承诺。社会保障不能费改税,为了加强缴费和未来给付的关系,就是让我缴费变成我要缴费,要给他百分之百的激励变成带有储蓄性质的,就像银行一样。银行储蓄是有百分之百的激励的(图)这个图里,DB就是没有百分之百的激励。而DC是有百分之百的激励的。DB还有一个的一点是典型的DB是与最后工资联系的。凡是与最后工资为联系的制度缴费几率、流动几率都不好。所以美国把平均生涯制度看成是混合性制度也是有道理的。
计算公式平均工资型、现金余额型、固定数额型、这个现在已经没有了,还有一个团型。许多英国学者是把团险也纳入了,事实上团险不叫企业年金。
DB有几个优势。
1、带收入上,雇员没有风险,风险在雇主那儿。
2、DB的缴费弹性较好。
3、DB型对减少老年贫困有好处。
4、DB有退休的窗口,就是让他退休的时候容易退休。
5、收入有保障。DB型企业有担保。
6、DB的投资灵活性更大。大部分的投资是在DB型里的,DC不行。
7、关于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性问题。DB是配比缴费,这样一般国家实践来说DC型的税收政策多,DB、有的国家有、有的国家没有不是太固定。
8、DB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繁荣立了汗马功劳。[NextPage]
为什么我今天的观点是我们不应该引入DB应该坚持目前的DC?为什么呢?也有八个原因。
1、DC比DB更有利于扩展第二支柱的发展。咱们大家看到了这是一个比较新的资料,DC型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大家可以看最大的DC是26%,选择缴费率是8%-9%。选择DC型的中小企业多,对中小企业来讲他愿意参加DC,不是DB。
2、它的透明度高,可以随时上网、银行查询。
3、DC计划有利于劳动力流动,携带性比较好。DB携带性不好。70年代以来DC打败DB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全球化的因素,它便于劳动力的流动。尤其在欧洲,欧洲为了促进企业年金的发展,在个人养老金商业这块搞了一些个人帐户制度,他想在跨越企业年金大部分是DB的困难,搞一些个人帐户,这个不多介绍了。
4、DC计划比DB计划有利于企业财务稳定和缴费制度化。
5、DC的缴费率比DB的要低很多。DB计划缴费水平平均是DC计划的三倍,也就是说DC是5,DB是15。就是DB的缴费率要高。由于它高所以第一个优点就是它收入水平要好,一般来说它的收入要高出45%。
这个图大家可以看到OECD国家90年代前5年比后5年缴费率降低了。为什么降低了?原因就是引入DC企业多了,放弃DB的企业多了,这是主要原因。我们国家的情况,我们的缴费已经非常高了,我们事前缴费是42%,如果加上10%,就是我们福利性的缴费已经超过了50%,超过了美国。美国是40%,超过了一些欧洲国家,太高了。我看到福布斯一个最新的资料显示我们国家是税务负担指数最高的国家。所以采取DB势必将加中企业的负担和缴费的负担。
6、DC型计划由于它比较简单,它的监管也比较容易,DB太复杂了。面对我们国家刚刚建立的监管制度,恐怕DC型更容易实施。
7、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
8、DC不需要国家的补偿机制,国家没有潜在的财政风险。
着重讲第7、8点。有几点理由。
第一,从这个图可以看出美国私人养老金,这也包括个人帐户养老金和401K企业年金,是推动年金的重要力量。英国缴税总额从96年300 多亿发展到去年将近700亿。从缴费额大家可以看出,主要支撑缴费的大部分都进资本市场了,是帐户型的DC制度而不是DB制度。
第二,有利于推动企业年金的产品市场。第二,DC制度要求退休以后,把个人帐户的钱拿出来,老板领着你去保险公司买一个年金。DC的这种退休化以后年金化的趋势是推动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如果搞DB资本市场不可能发展,DC型计划是推动资本市场的重要需求。
第三,有利于推动金融服务于中介市场的发展。DC的金融制度特别发达,DB一般来说是以银行为中心,以保险公司运作为依托两家就够了。尤其欧洲,我去年在英国跟一位专门研究养老金的专家聊天,他说世界资本市场分三等。最差的一等是欧洲,最好的是美国,中间这等是英国。欧洲大陆应该跟英国学,英国应该跟美国学。这就是因为欧洲大部分企业是DB型的,支持DB美国是市场支持起来的,英国是国家支持起来的。我们国家才刚刚建立,没有支持,所以不应该搞DB。DC型的设计很人性化,很个性化,小企业是小企业的样,航空公司是航空公司的样子。但是DB不是这样,DB就是一笔钱。
由于和DC、和DB的原因造成家庭金融资产两个世界。保险和企业年金最多的是英国,其次是荷兰。欧洲家庭平均金融资产是200%左右。加进一个世界来,如果美国和日本要加进来,大家可以看看,保险和企业年金比较多的是美国,股票和共同基金加在一起大概占了80%左右,日本是40%左右,欧洲是60%左右,美国的家庭金融资产是30万亿(欧元),日本是10万亿(欧元)。
企业年金资产占GDP的比例,美国是66%。剩下最少的这些国家肯定是欧洲大陆。北欧情况特殊,北欧是强制性的制度,只要是强制性的就是国家社会保险,性质变了,所以情况特殊。
DC不用国家建立担保机制,而DB是必须的。可以说,这个优势是近20年来DC打败DB一个重要的因素。去年和今年在这个领域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个是美国,一个是英国。由于英国80%的企业年金都是DB型的,破产企业员工就白缴费了。英国去年立法成立了一个再保险基金,《企业年金养老金保护基金》今年4月开始运行了。美国的一个重大事件,去年夏天美联行拒绝交纳每年7000万的DB性养老金缴费。
现在讲一下我国国家的现状。4月27号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讲全国有1828户国企将破产,前两天报纸有个文章,文章说国资委出手了等等,我是赞成国资委这个文件的,就是国资委对于国企建立企业年金是应该过问一下的,是有条件的。两个试行办法里有三个条件,一个是必须得集体协商,一个必须得是盈利的。到底盈不盈利我觉得国资委应该把关。
我们国家民企最新资料表明它的企业生命周期只有3年左右,这样老板能给员工上DB型年金吗?他不愿意,如果上DB他也不愿意。如果开了DB的口的,老板情愿选择DB,破产的时候把包袱扔给国家。这里有一个案例,美国企业再保险的案例。总体意思,美国的企业年金计划再保险不是太成功,英国刚刚开始,我相信再过几年它的弊病会出来的。为什么不成功?DB的问题主要是债务和缴费融资的平衡问题,它永远是不能平衡的。尤其是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GDP10%左右近五年工资增长率14.4%,就是它的定价是有问题的,英国一个正常员工缴费19美金,如果过几年不缴费了,那每一千美元欠额还要缴多少钱。
总的来说美国担保公司是赤字的,现在大概是赤字37亿。这是美国担保公司的财政状况,现在大概赤字了二、三十亿。就是支出越来越多。比如美国有十个DB计划,DB是强制性再保险,好企业可以转换成DC跑了,但是加入DB计划再保险这些企业基本是不好的企业,这个制度出了以后好企业搞DC 了,剩下的都是DB的才参加这个计划,由国家买单。[NextPage]
目前在我们两个试行办法的框架下,对老职工怎么进行补偿呢?为什么有DB的呼声呢,就是对于50、60岁的职工来说在帐户里攒几年也没多少钱,我认为有两个办法可以贯通。我个人理解能不能把企业帐户得到批准的前提下加进一些DB因素,给这些现在55、56岁,5、6年以后退休的人一些补偿。现在已经退休的就没办法了,老人老办法。新人也好办,新办法,就是50岁以上这批的同志怎么办?我觉得应该补偿。补偿的办法不要平衡的引进一个DB制度应该在 DC制度的框架下在企业帐户里想点办法。
第二个办法,就是第三支柱,商业性的保险行为。
第三个办法,在社保改革这些人应该出一点责任。总而言之我们另起炉灶在再搞一个DB制度。我敢断定如果两个制度都被立法的话DB肯定成功,DC 肯定被打败。我说如果国家正式立法,使DB合法化那么我敢断言DB肯定胜利,DC要失败。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市场上积累的4、5百亿的市场年金都是国企。国企的心态是什么,他要做DB不愿意做DC。再一个DB看起来热后复杂,但是目前就国企的操作来讲它是省事的。因为什么?所有的工作都由寿险公司来做。长期来看,欧洲的保险公司文化必将打败企业年金文化,这就是欧美企业年金资本市场重大差异的表现。美国是企业年金文化,欧洲是保险公司文化。为什么欧洲的保险公司发达,而美国企业年金和保险公司同时发达,就是这个原因。我敢这么说,如果DB引进的话DB肯定打败DC。
我今天讲的是我个人研究的一个警示,这里不多说了,很可能有一天真的搞DB了,再过10年、20年中国还要再成立一个公司,叫做“中国企业年金保险公司”
问:我非常同意您看法,中国应该发展DC的计划。从大的方面讲,我自己的看法DC和DB是两种类型的计划,其实在这计划下它的产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您讲的401K计划,据我了解它要求百分之百的权益归属。它和我们讲的企业年金是不能划等号的,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DB计划里,您刚才介绍了欧美的DB计划的框架。其实我个人的看法是中国也需要DB的计划,但是是什么形式呢?也许我们可以借鉴欧美的失败教训,对于我们在转型的社会里,在过去的20年为我们国家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这些老员工,给他们一个合理的制度的安排还是必要的。您刚才提到了几种解决的方式,您是说在DC计划中做一些小小的改良,做一些小打小闹的改革。我觉得国家对上一代人如果我们只是小打小闹,我个人认为是不公平的。
郑秉文:
在改革的过程几代人利益受损这是肯定的。但是之所以DB现在有市场,因为这些国家都是从DB走过来的,想转转不了,美国是市场需求时转过了一半,英国是国家强制性的赚的。毫无疑问DB是很人性的,雇主只要看上你一口价,看不上你一口价你也翻不过身了,这个情况也是不公平的。就劳工和资本来讲,资本是占强势的,劳工是占弱视的,这毫无疑问。美国的401K是资本推动起来的,不是劳工这也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我觉得,既然没有搞,哪怕牺牲一些政府,牺牲一些转移支付也应该弥补这些老同志的收入水平。也不应该用外围做一个制度,这个制度只要做起来了,就停不住了,它有惯性。何况我们国家现在情况特殊,我们现在做的(DC)主要是效益好的国企,效益好的国企没有规定的话那会做的非常非常厉害的。
问:美国DC计划之所以发展成功就是投资回报率比工资增长率要高。而我们国家的工资等于率占10%几,但是投资收益率要远远低于工资增长率。我们的DC计划能够实现替代率的水平会非常低。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80年代一个人的工资300块,每个月拿出20%的钱缴费,这如果积累到今天的话可能只有3、4百,但是今天他的工资已经1、2万,这点钱对他来讲一点意义没有。所以DC计划在我们国家发展也很困难,这块您是怎么看的?
郑秉文:
这个问题是“先有鸡起来先有蛋”的问题。我坚决反对社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那一块是不能做实验的,那一块应该买固定收益产品。那么企业年金它是资外型的,一些好的国有企业既然拿出来了,既然市场需要,我觉得应该走入资本市场。如果这样一笔唯一的长期基金在都不进入资本市场,资本市场老是这个样子,资本市场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生活经济景气就不好。我觉得这是“鸡和蛋、蛋和鸡的关系”那么汇报率高于工资增长,如果加上通涨等于,总的来说是高的,当然这个情况美国是美国人家有一个非常好的资本市场。为什么它有非常好的资本市场,因为它是企业年金多。现在如果企业年金几乎是零,还想搞 DB,那就等于没了。所以我认为资本市场唯一的年金不能没了,剩下的就全是投机性基金了。企业年金都是30年、20年的投资。
问:
无论是DC还是DB,年金的来源还是从企业的,因为企业交年金才有年金。职工这块也是他收入的一部分,企业会感兴趣DC还是DB。如果大多数企业感兴趣DB的话,DC做不成。无论DC还是DB,企业会感兴趣哪一部分,我觉得这才是做年金的根本。
郑秉文:
对。这就是我刚才说的,目前情况下,目前有年金的国企我觉得感兴趣的如果有制度的话应该是DB。因为国企是领导、是干部,他需要省事不能损失,只有DB最保险了。我也是“黄土地土生土长的”,我什么都明白如果有这个制度就是这样。但是国外经验来讲那是一般性的规律,中国的黄土地不是那样。 DC是很容易的,道理上企业感兴趣的是DC,可是中国企业尤其特殊,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我们应该防止它,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小的技术问题随他便了。实际上它涉及到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涉及到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涉及到企业竞争力问题。
时间:2005年10月22日11:09 来源:搜狐财经
【出处:BUSINESS.SOHU.COM】
标签: 企业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