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军事家孙子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成为当时战场上以智取胜、以谋略胜敌的上策,通过伐谋达到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好的战争效果,受到历代兵家的高度推崇,是古代军事谋略的最高境界。
“不战而屈人之兵”,对于今天的现代战争,已经上升为战略层面,成为各国战略争相运用的法宝。
在这一军事理论指导下,中国涌现出许多谋略胜敌的优秀战例。强迫敌人屈服投降是最理想的作战方案为“善中之善者”,用武力击破敌人为“非善之善者”,即主张通过政治攻势、外交手段和武装力量来征服敌人;如果敌强我弱,应该集中优势兵力战胜敌人,“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一举歼之;谋略必须建立在了解敌我双方情况的基础上,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战争,关系到参战国的生死存亡,对每一参战国的经济都是巨大包袱,“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识战之弊乃兵家头等大事”,必须认清战争之弊端,否则,酿成危害后为时已晚,因此,一定要慎战,要么不战,要么出战必胜之。不过,昔日短兵相接的冷兵器场面已经很难出现在今天现代战争的场面之中,但其精髓延续至今。
古代的军事战术谋略已经上升到现代战争的战略层面。上世纪冷战期间,美国利用强大的经济实力,运用军备竞赛谋略,活活拖垮自己的竞争对手,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军事思想的最好运用。苏联解体是通过非暴力的政治战、经济战、外交战和心理战等而威加于敌,使对方屈从于己的典型案例。
古代中国对待周边小国,大多不是武力相加,而是采取同化怀柔之策,致使蛮夷之邦心悦诚服地同化于中华文明,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华,改朝换代,中华文明的精髓依然不倒,处于统治地位的少数民族均在短期之内潜移默化地淹没于中华民族之中,也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军事思想的最好运用。只是当时的中华帝国经济发达,兵强马壮,与目前正处于向世界强国冲刺的中国,所处条件全然不同。
新中国成立不久,美国妄图将新中国扼杀于摇篮之中,悍然发动了朝鲜战争,在中国人民抗美援朝的英勇抵抗下未能遂愿,转而运用“不战而屈人之兵”军事思想,全面封锁、禁运、制裁、包围中国,并把台湾作为不沉的航空母舰。两个超级大国相争的冷战期间,美国为了全力对付苏联,反而拉拢中国,不得不放弃对中国的敌对状态。但长达20年的封锁,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步伐。
直到今天,中国的对外政策一直都是“韬光养晦”,与较弱方采用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军事思想,有如异曲同工之妙,尽量忍耐,避免战争,“搁置争议,共同发展”,结果是中国搁置了争议,别国却得到了现实利益。但该项政策确实也为自己赢得了30多年宝贵的和平建设时间,中国经济能够持续高速发展。
中国为了发展,忍气吞声,但中国经济已经超越日本,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20年内超越美国,中国正处于跻身世界强国之林的道路之上,美国会看着中国轻松超越自己吗?不可能!美国绝不会让第二个国家分享其超级大国的霸主地位。美国的军事战略再度瞄准中国,利用各种机会,千方百计地阻挠中国经济发展的快速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就是美国打压世界老二的现实证据。
对此,中国还能继续忍耐吗?还能再保证30年的和平发展时间吗?有人提出“韬光养晦还需100年”,仅是美好愿望而已,其实很难!
中国是现今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家不完整的世界大国,除了台湾问题之外,还与南海周边多个国家有南海油气资源争端问题、与日本有东海钓鱼岛主权争端问题、与印度有中印边界争端问题。这些问题不通过战争就可以解决吗?几乎不可能!
上述争端非常棘手,任何一方都不会轻易放弃,即使中国做出某些让步,也很难达成共识。如果采用战争手段来解决,美国就有空子可钻,因为美国唯恐中国不乱,一直都在寻找机会,借此机会遏制中国的迅速崛起。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我们有“事”,无论大小,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中国不得不与美进行周旋。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必然会受到已经崛起国的挤压与遏制。
假设中国放弃这些争端的争夺,能否避免战争呢?如果南海周边多个国家加大南海油气资源的开采掠夺力度,中国是否还会视而不见?如果日本驻军钓鱼岛,中国会不会出兵阻止?如果印度再度引爆边界争端,中国是否还会进行自卫反击?如果南北朝鲜在美国的怂恿下开启战争阀门,中国会不会再度出手?如果台湾一意孤行坚持台独,中国“反分裂国家法”能否答应?无需回答,中国肯定会做出相应的反制举措,甚至直接出手相抗,局部战争在所难免。
无论中国采用什么方式躲避战争,都无法逃避战争,除非中国放弃复兴崛起,也就是说慎战的主动权,多半是掌握在强势方的手中,作为弱势方的中国是没有多少战争选择权的,一旦形势所迫,别无选择,只能被动出手。“不战”非但不能“屈人”,而且还会落入任人宰割的地步,也就是说,能够真正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对强势方而言,弱势方只能被动接受。弱国无外交。
要想真正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必须要有现代精良的军事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强大军队,以及具备战略威慑能力的战略级装备,即强大的国防力量。而强大的国防力量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虽然,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以及6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甲子的国庆阅兵,都是在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强大和自信,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但远不及强大的国防力量来的直接了当,威慑有力。
既然如此,中国必须充分利用宝贵的和平时期,加快发展经济,赶在战争爆发之前,完成世界头号强国的既定目标。发展速度越快,发生战争的几率就越小。可见,加大经济发展力度,尽快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甚至超越世界头号强国,是中国避免战争的最好策略。
但是,这里有一个致命性的发展问题:中国的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三大战略性资源能否继续允许粗放式经济发展;中国的生态环境,能否承受粗放式经济发展带来的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全球气候变暖,能否接受中国高碳能源结构的更多排放。因而,要想加大经济发展力度,就需要首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需要扩大内需的启动引擎,以及一系列发展问题的破解。因此,加大经济发展力度的先决条件就是尽快破解上述发展问题。
超级水网大通道,借助南水北调工程的大西线调水,利用黄河现有河道,开通从渤海湾到西北地区兰州3300公里长的水路通道。将现有黄河河道挖掘疏通,从黄河口到兰州直接通行五万吨级船舶,成为全国货运量最大的黄金水道。整个黄河流域和大西北地区都可直接面对大海,直接面对海内外大市场。
超级水网下大西北荒漠区域大规模综合新能源基地的建设条件已然成熟。新能源基地的建设可以大大减少石油进口,大大减少进口石油的运输量,自然也就减缓了能源运输安全问题。从而削弱或者彻底摆脱“马六甲困局”。
工程调集的大量水源扩大绿洲面积,获得土地资源。国土资源的大幅开拓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要向真正摆脱“马六甲困局”,还需摘下马六甲海峡最大使用国的佳冠。即使发生海上争端,也不至于影响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持续推进。摘下马六甲海峡最大使用国的佳冠,需要大幅降低中国一度高达70%以上的进出口贸易,尤其是降低出口贸易,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彻底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即改变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超级水网一旦启动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随之启动,为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铺平道路,中国经济由主要依靠出口贸易转为国内消费为主的低碳循环经济大行其道。
中国不再担心任何一场局部战争都有可能导致的马六甲海峡的关闭。进出口贸易占比降低一半,高达80%的石油进口量降至30%,乃至更低,马六甲海峡最大使用国的佳冠也将让位于他国。即使同时面临1~3场局部战争的大量消耗,中国依然能够应对自如。
无论是对于有着南海油气资源争端的南海周边诸国、还是有着东海钓鱼岛主权争端的日本、还有有着中印边界争端的印度,都不得不考虑与中国对抗所遭受到的损失,是否就小于拼命挣来的的好处,反之,与中国合作好处多多。最终都会不得不放弃与中国抗衡的敌对战略,因此上述争端相继消除。
而且,我们还会以更快的发展速度超越发达国家,综合国力稳步提升,不但在经济上一枝独秀,而且在科技和军事上同样强大无比,最终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之最高境界。
也正是这个原因,美国会千方百计地压制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免自己超级大国的地位不保。纵然有着强烈扼杀中国高速发展的意愿,但面对没有软肋的中国,恐怕不得不放弃与中国一绝死战的念头而退避三舍,走为上策。
中国要冲破牢笼,走上健康、不可阻挡的高速发展之路,超级水网就是一条通往世界之巅的水上高速公路,还是一条战略资源扩充之道,生态环境改善之道,可持续发展之道,国家强盛之道。到那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思想得以充分运用,其最高境界得以完美实现。
只青睐于强势方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在超级水网的强力支撑下升华为众望所归的最高境界。
来源:天网大通道 作者:刘祖川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