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寿保险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具备了快速增长的条件。但是,人寿保险业的发展增幅不升反降,原因何在?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是投资分红型产品的分红水平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客户的需求。近几年来,投资分红型产品成为人寿保险市场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占到当年新单保险费收入的70%以上。这类产品对投资收益率的高低非常敏感,投资收益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分红产品的分红水平和保险消费者的利益。不少保险消费者没有把这类产品当作保险产品购买,而是当作投资工具,希望能够直接从交付的保费中得到理想的分红回报,而且习惯把保险产品同其它金融产品比较,回报高,就买得多;回报低,就转向其他投资渠道,甚至退保。近年来从收益率上讲,投资分红型产品与银行储蓄、证券、基金等相比无明显优势,特别是银行保险产品与银行储蓄产品相比无优势可言,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大量出现,使银行储蓄产品竞争力更强,投资分红型保险产品竞争乏力,造成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大起大落。资本市场的持续低迷,造成了保险公司投资基金出现巨额负亏,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几年来呈下降态势,托低了投资分红型保险产品的分红水平,保险消费者对购买投资分红型产品失去了兴趣。
因分红型保险产品的分红水平低,导致保险消费者参加保险的积极性降低,是目前人寿保险业务发展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创新型产品引进时机不成熟。在没有很好地理解和领会产品的精髓,没有考虑中国的保险消费者的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没有认真研究中国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具体情况下,过早地粗线条引进了投资连结型产品,又没有很好地把握产品上市的时机。经过大量的宣传、促销,使人寿保险市场过快、过早地进入了保险理财期,调高了消费者对人寿保险产品的回报预期,而在产品设计上又采取有损保单持有人利益的高附加费用政策,形成了巨大的反差。1999年下半年至2000年上半年,伴随股市的上涨,投资连结、万能型产品相继问世并热销一时,但好景不长,从2001年下半年起,恰逢中国资本市场走向低迷,基金浮亏,国债收益走低,导致保险资金收益率没有达到预期,形成的反差导致消费者的保险消费意愿降低,甚至退保,给投资连结产品的发展以沉重打击。高收益化为泡影,使投资连结保险不断遭到指责,随之而来的投诉、退保更让保险公司始料不及,甚至一度爆发了“投连风波”,在保险市场上对投资连结产品的销售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破坏了投资型保险产品的发展前景,影响了人寿保险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三是似是而非的理论影响了人寿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伴随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险界理论创新也十分活跃。正确的理论有助于人寿保险业的快速发展,而似是而非的理论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比如,“泡沫论”——认为保险业高速发展产生的保费收入有40%是泡沫,让人感觉人寿保险业的发展不实。实际上是不同会计准则下的不同统计口径的影响。又比如,“回归说”——认为保险要回归保障,让人感觉投资分红型保险产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险,也没有为消费者提供足够的保障,殊不知欧美保险市场上的业务来源中80%左右也是投资分红型保险产品。再比如,“转型说”——有的公司不惜牺牲速度,放慢发展来调整,让人感觉人寿保险业的发展定位出现了偏差,按理说行业要发展就要顺应市场需求,消费者需要什么产品就应该发展什么产品,只有这样才有快速发展;有人不加分析地批评趸交保费形式,片面强调发展期交保费业务,殊不知交保费的形式应由保险消费者选择,不应由保险公司决定,况且没有趸交保费形式就难以快速形成业务规模,实际上在欧美保险市场上投资分红型的保险产品也同样是趸交多期交少;还有些公司对利润边际偏低的产品就收缩,就调整,甚至放弃发展,殊不知利润边际是动态的,会随着投资渠道的拓宽和资本市场的变化而提高,况且过多的强调保险公司自身效益,不利于人寿保险业的发展。这些似是而非的理论不利于扩大保险覆盖面,也不利于做大做强中国人寿保险业。
(中国保险报 作者李良温: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作者:李良温】 【出处:中国保险报】
标签: 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