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段庆文
“过去,我们十几天才签一单,最近这段时间,几乎天天都在签。”11月28日,在河北金融大厦举办的秦皇岛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企业年金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上,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话语中难掩兴奋。
“‘上海社保案’曝光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文要求规范企业年金管理和基金投资运营,一些省市的社保机构‘主动’与我们接触,洽商存量年金转制事宜。”杨帆对记者说,“这给养老保险公司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
当天签署的是中国企业年金“港口企业第一单”。按照秦港集团的企业年金计划,太平养老保险公司担当受托人、投资管理人,中国工商银行作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两者以“2+2”模式联手为1.8万秦港员工安排退休后的“养老钱”。
年金转型
9月1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监督工作的通知》,要求《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颁布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再接收新的企业年金计划,新建立的企业年金计划要由具备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资格的机构管理运营;之前建立的企业年金计划,要在2007年底之前移交给具备资格的机构管理运营。
有关统计表明,面临转型的“存量”企业年金规模有数百亿元。其中,上海企业年金中心管理规模达到110亿元,在地方企业年金中心中管理规模最大。此外,我国一些行业性企业年金中心也拥有巨额企业年金计划。例如,电力企业年金中心管理基金达到100亿元,规模仅次于上海企业年金中心。
据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在2007年一季度制定一个过渡性的指导意见,各地在此基础上制订出具体的过渡方案,实现现有地方社保机构管理的企业年金向市场化管理运营过渡。
杨帆预言,指导意见一旦出台,企业年金市场必将呈现“井喷”之势。到明年年底,整个保险行业受托管理的企业年金规模有望达到数百亿元。
信托模式
2004年以前,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定,各地企业年金的管理运作一直存在多种形式。如深圳、上海成立了社保中心,由社保中心统一来运作企业年金;电力等行业实行的是行业统筹,将本行业缴纳积累的企业年金集中进行管理;还有的用企业年金购买补充商业养老保险等。
自收自管模式的弊端在于,企业年金的钱收上来后,管理单位有权自己进行决策,容易发生挪用年金的现象,也容易造成年金的亏损。
上海社保基金案曝光后,决策层下决心将地方社保基金的监管和运营彻底分开,将企业年金交给具备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资格的机构管理运营。杨帆认为,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能够实现企业年金基金的“安全”和“收益”。
2006年12月01日 10:09 中国保险报
标签: 企业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