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志云 北京报道
并购、增资和直线上拉的股价……没有什么比2007年资本市场中的信托概念更引人关注的了。
仅仅1年前,这些信托公司还是监管者和市场人士眼中“坏孩子”的代名词,但是现在,那些财大气粗的大型的国有企业集团、金融控股集团和外资财团——正在拿着荷包四处出击争夺这些市场中有限的金融信托牌照。
转机来自市场中游戏规则的改变。银监会新两规出台后,信托公司原来所扮演的为股东项目融资的功能萎缩,相反,在这个流动性泛滥的时期,它更重要的角色是成为大企业集团所稀缺的投资平台。
“流动性泛滥的市场就注定了投资渠道的稀缺。而在2007年躁动的资本市场里,没有什么比一个干净的信托牌照更让人着迷的了。”一位正在谋划收购信托公司的人士说。
信托并购潮
2006年底,爱建股份(行情,资讯)发布公告称,香港名力集团与其合作伙伴汉石投资将共同持有旗下爱建信托不超过25%的股权,成为爱建股份的实际控制人。
这成为一连串信托并购案中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随后,英国安石、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的淡马锡、日本住友信托银行等大牌外资银行接踵而至,进入信托业淘金已经似乎已经成为外资来国内淘宝的重要科目之一。
国内大型国有企业集团、金融控股集团和银行也在市场中积极寻找便宜的信托壳资源。
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人寿、交通银行和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皆有意投资控股一家信托。
在此消息的带动下,任何带有信托概念的股票都被投资者狂热的追捧。信托概念成为了二级市场上的点金石。
先是中信信托在引入三菱信托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仅仅月余的时间里,迅速借壳安信信托登陆国内A股市场。在该消息的刺激下,安信信托股价以9个涨停板的速度笔直的冲上11.3元。此后的一个半月内冲高到15.77元,涨幅超过300%。
香港名力集团控股爱建信托的公告发布后,在此刺激下,关联公司爱建股份股价从7元飙升到了14.19元。
而更为有趣的是,重庆国投有意借壳上市的消息竟然带动整个重庆本地股轮流涨停。
面对如此场面,不少金融业人士莫名。他们无法理解,仅仅一年以前,这些信托公司在整个金融业还以声誉不良著称,无论是信托业务发展还是改制重组都显得困难重重。究竟是什么让信托公司在时下获得投资者们如此青睐?
买家们
买家们高价收购信托壳似乎有着各自不同的理由。
这些买家们主要是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金融控股集团和外资财团,通常有足够的信用来以最低成本从市场上募集资金。但是,伴随着流动性泛滥,他们手里的大量资金缺乏有效的投资。而信托公司从2006年股市向好以来,在资本市场上“激进”的表现吸引了这些“大人物”的目光。
2006年初,股市转牛初期,信托公司最早与私募基金合作开发出私募基金信托。截至年底,私募基金信托迅速发行达到几十只,他们成为基金业强有力的竞争者。
2006年中期股指波动加剧的时期,中信信托公司又迅速和中信银行合作开发出了投资风险收益介乎于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资之间的“打新股”概念的人民币理财计划。募集资金上百亿。
2006年底,银行股高企,一些激进的信托经理更是满世界忙着为委托人寻找投资未上市银行法人股的投资机会。
“信托公司已经成为这个市场上最懂得寻找投资机会的金融投资机构。而这些信托产品的投资者已经囊括了银行客户、大型企业和富裕的个人。”一位国有企业财务公司高层称。
一位信托经理则深谋远虑地指出,“伴随着股市走高,可以预期二级市场的投资吸引力在逐渐减弱,投资风险加剧。而泛滥的资金需要寻找新的出口。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一年来习惯了高收益的资金势必需要寻找新的富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而信托公司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了。”
当然,对于外资公司和金融控股公司而言,他们的用意不仅于此。伴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利用信托公司身份,在国内金融业进行收购兼并,试点资产证券化、房地产信托基金等创新产品,或者干脆进行综合经营……成为各家外资财团和国内金融集团心照不宣的算盘。
例如,中国人寿收购中诚信托的重要战略意图就是利用信托公司来投资包括银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从而构建金融控股平台。此外,保险资金和企业年金也可以通过信托公司间接投资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等实业项目。
而对于一些花旗和巴克莱银行这样的外资财团而言,收购信托公司的目的除了利用信托壳开展私募股权投资以外,他们希望间接持有一家证券公司。否则,在很长时间内,他们都将受到管理层政策的限制。
国内银行收购信托公司的目的无疑是为了尽早试验综合经营。信托公司将成为集团的“职能部门”,帮助集团进行各类投资,进行企业年金管理以及资产证券化。
武汉新兰德分析师余凯告诉记者,正是这些声名显赫的大型国有企业、金融控股集团和外资财团等重组方引发了信托壳价值的重估。“中国人寿、中粮集团以及英国安石等这些买家们对信托究竟如何玩法,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想像空间。”余凯称。
游戏规则改变
一位信托业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实际上,信托业的大规模“换庄”主要是缘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在资金市场流动性泛滥的背景下,投资渠道不足引发了大机构对信托公司的追捧。而更重要的是,2007年新两规颁布后,信托业游戏规则彻底改变了。
从2001年信托业一法两规出台开始,人民银行当时对重新登记信托公司的要求是:清理外债、个人存款和剥离证券业务,回归信托主业。“当时,一批有眼光的民营企业都通过注入几个亿的资金帮一些信托公司买单一部分坏账就可以获得一张金融牌照。”一位知情人士称,这些缺钱的民营企业花几个亿收购信托公司的意图也是非常明显的,就是希望通过信托公司募集更多的钱投资关联项目。
然而伴随着5年的漫漫熊市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很快,一些民营企业资金链断裂,而他们旗下的信托公司开始出现道德风险。
最先出现问题的是青海庆泰信托。这家注册资本仅3.28亿元的小信托公司最终被司法机关判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达36亿多元。此后,德隆系下大名鼎鼎的金新信托和伊斯兰信托也在德隆系轰然倒塌后留下了巨大的财务窟窿。
为此,2006年10月,银监会启动了《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信托公司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简称两规)的修改,并在2007年2月1日颁布,信托业游戏规则随之改变。
新《办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托公司通过自有资金和信托资金为股东项目融资,甚至不允许信托公司以固有资金为关联方提供担保或者以股东持有信托公司股权进行质押进行融资。
“这意味着信托公司再也不能成为股东的提款机了。而且随着银监会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机构设置的完善。信托公司作为控股股东融资工具的历史已经接近尾声了。”一位业内人士称。
“或许正因为此,信托公司壳的买卖最近频繁地进行。一方面,信托公司对于那些缺钱的企业而言,不再具有吸引力。为了能够及时回收流动资金,他们甚至急于将壳卖出去。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有大笔资金的企业财团,这成为一个低价收购信托壳的绝佳时机。”余凯告诉记者。
“在这个流动性泛滥的时代,伴随着游戏规则的改变,信托公司或许迎来了春天。”他说。
2007年04月01日 10:20 经济观察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