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召开的中美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会上,针对外资保险进入企业年金市场,中国政府作出重要承诺:简化外资企业提供企业年金服务的申请和批准程序。
承诺虽出,但记者了解到,面对8月启动的第二批企业年金管理机构“选秀”,目前尚无一家外资保险机构向保监会提交申请。
为何一向积极的外资险企表现得如此平静?外资保险将以何种形式参与企业年金?哪家外资保险将成为企业年金管理机构“选秀”状元?
政策仍不明朗
“尽管我们十分看好中国企业年金市场,但荷兰全球人寿(AEGON)不会是第一个进入该市场的公司。”日前,荷兰全球人寿保险集团董事长唐仕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无独有偶,中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总裁林重文也向记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我们已经做好准备,但并不急于进入企业年金市场。”
这些经验丰富的外资保险商,在进入中国年金市场问题上异常谨慎。林重文道出了其中的原因,“一些具体政策还不明朗”。
林重文所说的“具体政策”主要是指中国对企业年金采取的税收优惠统一问题。
中宏人寿首席财务官李汉雄告诉记者,税收优惠是影响企业年金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国内监管部门对企业年金的税收政策“已经有所突破”,但具体到税收征缴细节和协调各地区的税收政策等问题“仍比较模糊”。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最为紧迫的是实行全国统一的税收优惠。此外,个人缴纳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政策始终没有出台,这对整个年金市场的发展也十分重要。
方式尚未确定
“并非外资保险公司不想进入中国企业年金市场,而是他们尚未达到中国政府制订的‘入市’门槛。”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所谓“入市”门槛,是指具备企业年金管理机构资格认证。企业年金管理资格分为受托机构、账户管理人、托管人以及投资管理人四类。第一批共认定了37家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清一色为中资金融机构。
从首批企业年金管理机构队伍的构成来看,除账户管理人资格外,拿到其他三个资格的保险公司均为专业保险公司,即养老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除非外资保险设立养老金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才能一揽子运作企业年金,否则只能取得账户管理人资格,处于被选择的地位,无法在企业年金市场掌握话语权。
荷兰全球人寿在进军企业年金市场时另辟蹊径。该公司参股兴业基金,从事基金业务,并联手合资公司海康人寿,实现一揽子运作企业年金。据悉,荷兰全球人寿旗下两家合资公司之间已经实现合作,海康人寿提供的投连险保单包含了兴业基金的产品,为荷兰全球人寿进入年金市场奠定基础。
市场并没想象的大
外资保险公司对进入我国企业年金所表现出的强烈企图,主要是因为一个数字——1000亿元。
根据学术界对中国企业年金市场的预测,今后企业年金每年新增数额将超过1000亿元。世界银行更表示,到了2030年,中国企业年金总规模将高达1.8亿美元。
对此,郝演苏表示:“中国企业年金市场份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外资保险应该正确认识。”他进一步分析指出,目前,中国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新的制度和理念才建立起来。而且,还只有少数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
郝演苏认为,以往的预测许多是基于中国各项经济发展指标进行的推算,但中国的实际情况是,还有很多企业不了解企业年金,并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或不愿建立企业年金,“目前,已经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大多是大型垄断企业,而民营、外资企业对于企业年金并不感兴趣”。
2007年06月07日 国际金融报 本报记者 张颖 发自上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