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国务院对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养老保险制度出台了政策,今年6月底前,各地工资调整一定要落实到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调整确定落实时间表。这意味着,在今年6月底前,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将得到调整。根据人社部此前透露,按全国平均水平计算,月人均实际增资为300元左右。
与以往机关事业单位员工加薪有所区别的是,此次加薪其实是对应着去年出台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阳光化”改革,以及机关事业单位员工养老保险并轨至统一化的“大社保”转型。
随着八项规定、公车改革和三公支出规范化管理,不可否认的是,以往机关事业单位员工能够享受到的某些“小金库”被取消,他们的收入也受到一定影响。而适当增加工资,可以让机关事业单位员工的合理收入得以保障。
而养老保险从多轨制逐步转型为单轨制是大势所趋,机关事业单位员工也就从以往不缴纳社保变为与其他社会群体一样,承担同等的参保投保义务。因此此次增加的工资,其中一部分是用于缴纳社保的支出。
从以上两方面来分析,此次机关事业单位加薪,是在之前“减法”基础上所做的“加法”。
但是,机关事业单位加薪能否从理论规划走向现实执行,还存在不少障碍,值得决策者加以研究。
当下,事业单位类型已经呈现多元化,一部分事业单位依然享受财政全拨款,一部分则是财政拨款与自主创收结合,更有相当数量的事业单位早已企业化运作,完全是自收自支。
因此,事业单位加薪可能会因为结构的差异化,造成加薪事实上的不对等。
比如,那些需要自主创收乃至完全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就面临着绕不开的命题——先有蛋糕,才谈得上切分蛋糕。如果这些事业单位存在经济收益不理想的状况,就会无力承担员工加薪所需的成本增加。
而即使是不存在以上问题的机关事业单位,由于人员构成日渐复杂,也面临着考验。比如,编制内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员工,可以安心坐等每月300元的新增工资。但那些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编制外员工、临时工,能够获得这样的加薪机会么?
在不少地方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编制内外的员工待遇福利差距之大令人咂舌。而从事同一工作、却在收益上严重不对称,社会对于此类现象质疑日益强烈。这种编制内外的不平等,还会延伸至此次加薪么?编制外员工如果只能眼睁睁看着同事获得加薪,自己却无缘分享,不是又造成了新一轮的体制内不公么?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差甚远,在中西部的欠发达地区,甚至连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员工的工资正常发放都无法保证,此次加薪所需加大的财政投入,恐怕对于这些地区又是沉重负担,能否支付到位尚存疑虑。
机关事业单位加薪要谨防“肥瘦不均”,如果上述问题没有得以研究并妥善解决,部分非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机关和事业单位编制外雇员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恐怕都存在此次加薪“被平均”的隐忧。
中国社保网小编:以上内容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