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返乡前,沿海省份总会频繁出现了农民工退保的现象,因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按相关规定,只有累计缴纳满15年以上的养老保险,才可在未来领取养老保险金,可这对流动性高的农民工而言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成为空中楼阁,正如有些观察家认为的“观赏性政策”。
而在农民工朋友看来,这养老保险就像是一块鸡肋,弃之不舍,但是又食之无味。于是社会养老保险在农民工群体中就呈现出参保率低,退保率高的现在,这“一低一高”如果没有得到扭转,为阻碍将来中国的发展问题和社会进步埋下了一个危险的因子。
明知“套现”个人部分而损失企业部分(退保只能带走“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部分”,“企业缴费部分”则为当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作了贡献),却依然坚持退保,这不是犯傻吗?可能很多人会这么想,都是,请大家设身处地想想,这不是一种愚蠢的短视行为,而是基于现实的理性行为,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农民工低收入是选择退保的根源。2007年全国农民工平均月工资仅1210.9元,而据2008年一项数据显示,福建泉州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8184元,农民工月平均工资水平达1200元左右,而二者在生活成本上,并无差异,甚至更高,比如他们没有享受到医疗保险。即使在《办法》试行之后,这种现象依然会持续,只要农民工的实际收入与生活,以及配套的生活成本,城乡二元没有切实改观,改革也只能是改善而非完善。
其次,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目前依然发挥着功能,这是农民工朋友们选择退保的理由之一,这是底线,因为这些钱比花在他们养老更重要的事情上,诸如子女借读费等等额外的花费,人有近忧,必难远虑,现金在手,解决了燃眉之急,方能有长远打算。
因此,如何接续现在与未来,让“鸡肋”政策转化成“全鸡”或“鸡腿”政策,让农民工在养老方面真的可以走出目前的困境,就看这次改革能否取得预设的构想了。
标签: 养老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