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也受到欧美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最近一期的《新闻周刊》刊文指出,全球经济低迷确定无疑地结束了这个国家30年的增长繁荣,对中国的领导能力提出了最为严峻的挑战,也就是如何维持一个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驱动的庞大经济体,为巨量的工业生产过剩能力寻找出路。
当前全球经济的溃败戳穿了这样的神话,即认为中国已经开始转向一种新的增长模式———更少地依赖于出口和投资,更多地依靠居民消费。实际情况正好相反,在全球需求衰落面前,中国自身的防护能力显得捉襟见肘,中国总的居民消费在价值上仅相当于美国的5%。
中国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增长陷阱,也出台了59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北京的救市方案赢得国际喝彩,这是因为该举措表明中国领导人有所作为,而且也因为中国这个全球头号出口大国,重蹈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时美国(当时出口大国)的错误。中国现在大力开拓国内需求,避免出口更多的工业产品,淹没已经虚弱的全球市场,引起国际通货紧缩、消费萎缩和贸易保护主义。
但文章认为,中国救市计划部分值得怀疑的地方在于,许诺的社会开支很大程度上可能不会实现。一个警示迹象是,中央政府把建设社会保障网络的任务大部分托付给各省,而一个新的现实是,由于经济低迷,地方财政收入急剧减少。摩根斯坦利亚洲区主席史蒂芬·洛奇说,投资社会保障网络会减少预防性的储蓄,能极大地拉动亚洲各国的消费,“中国时常在这方面耍花枪,但它们真的拖了他们的后腿。”
为了理解社会福利事业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可以以中国医院为例。在交费处,病人被要求预先交费,当资金耗尽,他们就会被打发到大街上。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中国用于卫生保健的费用不到GDP的1%,在196个国家中排156位。与此同时,还有学费和匮乏的工伤事故保障,需要他们自己出钱。实际上,政策制定者们并未切实行动,将那些下层工人,变成拥有充分社会保障、敢于少储蓄多消费的新型消费者。
这些怀疑的论调看上去或许并不那么讨人喜欢。然而,理性普及世界已逾200年,怀疑精神已弥布世界每一个角落,成为文明社会人类思维中补课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公民,在我看来,这篇报道确实在许多地方洞悉了中国的现实。在发展模式上,中国决策者确实需要改变长期以来倾向投资和出口的偏好,给予亿万大众健全的社会保障,让他们拥有财产性收入,从而像诸多发达国家一样,使居民消费成为GDP增长的主要动力。惟如此,中国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才不至于世界打喷嚏中国重感冒。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不应该仅体现为统计数据的辉煌,更应该是那些创造财富的人们切实地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洪庆明· (上海师大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