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网】25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下称《意见》)。上海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专家学者纷纷指出,上海要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必须要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而在这一过程中,要找到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平衡点。
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陆红军向新民网记者表示,上海建设金融中心不仅是上海的事,而且是国家战略,必须举全国之力。“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个博弈的过程,美国过度杠杆化和过度开发衍生品与监管缺失有很大关系。我们国内金融体系监管一直比较严格,在金融风暴中,国内金融机构衍生品出现的问题也是在海外市场上,因此,我们在扩大人民币债券发行、开展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试点、研究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等方面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强监管,找到平衡点,这也对金融产品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陆红军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人民币产品必然会在世界各个金融中心和市场成为热销产品,而这需要国内主要要素市场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期货市场联合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央行等机构一起打造平台,共同研发人民币产品。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指出,目前人民币结算方面的市场已基本建立,但是没有相关的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获批,将有助于人民币国际结算服务的展开,推进人民币作为区域货币的进程,而且境外跨国公司在国内的融资、国内企业不仅是主板而且二板三板市场在上海建立都将有望实现。
在《意见》中,一系列支持上海先试先行的政策中提到一点,“适时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产品试点”,这释放了上海将探索个人养老保险的信号。
“美国有相对完善的社会安全体系,在个人养老金体系(401K计划)中,员工每月从工资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存入养老金账户,这部分资金是暂时不用征税的,而企业也按一定的比例往这一账户存入相应资金,企业向员工提供3到4种不同的证券组合投资计划,员工退休时可以使用这笔资金,使用时再征税。”陆红军指出,国内的养老保障体系尚不完善,人们对未来保障没有信心,不敢消费,这是目前一个软肋,这需要保险公司、金融机构、税务部门协作设计产品,可以考虑给予个人一定的税收优惠,保障个人养老保险可以增值。
标签: 养老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