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2年开始,广东在深圳、东莞、珠海、中山、广州等地率先探索农村社保,被称为“珠三角模式”
■今年伊始,我省在梅州平远县试点新农保并进展顺利,开全国贫困山区推行新型农村社保的先例
■全省目前有2500万16岁以上农民,仅200多万参保,广东2015年将基本实现所有农民老有所养
本月初,平远县大柘镇岭下村75岁的张国平领到了平生第一笔130元的养老金,激动地说:“以前以为养老金都是城里人的事,没想到自己也能享受!”
过去,高龄的张国平一直要下田耕种,用他的话来说,没有生活来源,手停了口就要停。据悉,在广东新型养老保险试点的平远,与他一批领取养老金的还有一百多位老人。短短两个月,这个贫困山区已有3.2万多人参保,完成试点任务的53.3%。而与此同时,今年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今年将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会议明确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专家们一致认为,从养儿防老到制度养老,让农民从土地养老变为社会保障制度养老,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传统的那种“养儿防老,靠土地保障”已经靠不住了,农村养老保险开始迈向国家的制度保障。
而在广东,对农民养老保险的探索一直进行,并已摸到“深水区”。日前,省社保基金管理局局长林白桦透露:广东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开始启动,力争三年全覆盖。
破局珠三角率先试水艰难推行
上世纪末,随着老龄化浪潮汹涌而来,农村养老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和紧迫。而随着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召开,土地流转也再次成为社会热点,可以预见失去土地的农民数量还将猛增。为此,我省从1992年开始,在深圳、珠海、东莞等富裕地区探索性地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种制度又称为“珠三角模式”。
但目前全省参保的人还不多,仅是应参保人数的9%。
数字显示,目前广东16周岁以上的农村居民(包括渔民)有2500万人,只有约213.5万普通农民与被征地农民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正领取养老金的老人,仅有59.3万人。
标签: 老有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