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家庭医生进千家万户 好事多磨

2017-03-08 08:00:01 无忧保
  曾经被认为属于 “精英阶层” 专享的家庭医生, 如今正悄然走进寻常百姓家中。 家庭医生早已不是新鲜事物。 在美国, 家庭医生能够处理病人85%-90%的健康问题。 在我国, 早在2010年, 北京市就开始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 居民可自愿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 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 并免费享受慢性疾病治疗、 管理等服务。 上海市也从2011年起启动家庭医生制度, 并已覆盖全市所有社区, 截至2015年底, 签约的常住居民已达到1027.3万人。   走进 “家庭医生” 时代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而出现的新生事物。 基层首诊、分级诊疗、 双向转诊, 以及 “小病在社区、 大病到医院、 康复回社区” 的就诊模式, 已经展现出诸多的优势。 它对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 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无疑是一剂对症良方。   “现阶段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 就是实行分级诊疗。”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梁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老百姓一般无法清楚判断病症的轻重缓急, 无论大病小病,都想直接去大医院排队挂号,找最好的大夫, 这样既浪费了时间, 又使本就有限的医疗资源更加紧张。 而由签约的社区家庭医生先进行筛诊, 如果病人需要转诊, 可以通过快速通道送往最对口的大型医院进行诊治, 这样既大大节省患者看病的时间, 又有助于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 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专家建议, 用医保支付方式推动家庭医生制度改革是个基本思路。 这样做能更加合理地使用医保经费, 提高医保基金绩效水平。 因此, 是一项双赢、 联动的改革。 它可以改变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和百姓就医行为, 将医疗重心回归社区基层,实现有序就医、 分级诊疗,从而达到控制医疗费用、 改善健康管理的目的, 最终提高人民群众对服务的满意度。   “这两年一直没犯高血压的毛病, 多亏了社区的家庭医生。”2013年底,家住西安市碑林区东窑坊社区的王寿宽因高血压住院治疗。2014年初, 王寿宽所在的社区首次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王寿宽成为第一批 “吃螃蟹的人”。   “以前吃马来酸依那普利片一次10毫克, 后来家庭医生根据我的情况, 将药量调整到了一次5毫克, 现在血压一直保持在正常范围。” 除了调整用药, 家庭医生还为王寿宽全家建立了健康档案。“现在是一人签约, 全家获益。” 王寿宽说, “自从有了家庭医生, 全家就像有了健康顾问。 不单是我, 以前小孙子有点不舒服就得去大医院, 连排队再检查,一趟下来, 没病也得折腾出病来, 现在只要在家门口, 就可以享受免费的医疗诊断,心里踏实多了。”   随着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广泛开展, 越来越多像王寿宽一样的城乡居民享受到分级诊疗带来的便捷的健康服务。据记者了解, 仅在西安一地, 截至2015年底,就已有超过250万人签约。   待遇较低不愿来居民需要却“无将可派”   好事多磨。 作为利民、 惠民的政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实施过程中总是遇到一些沟沟坎坎。   “最大的问题就是医生不够。” 西安市碑林区长乐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徐文晶告诉记者, 他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因 “没人愿来” 而 “无将可派” 的尴尬。   记者了解到, 相较于其他大医院医生坐等患者上门, 家庭医生更多地需要主动上门提供服务, 有人说像个 “走街郎中”。工作环境的不同, 难免让部分医生产生心理落差。   “收入低也是招不到家庭医生的一大原因。”徐文晶说, 在他们服务中心, 一名全科医生的年收入只有不到5万元,和其他医院的医生相比, 最多时能有数倍的收入差距。   解决家庭医生来源问题, 重要的还是提高待遇。 对此, 梁鸿建议, 首先要构建合理的补偿激励机制, 可以按签约人头的多少, 由医保来支付服务费, 逐步形成与签约服务绩效相挂钩的家庭医生收入分配机制,使家庭医生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工作起来更有动力。   其次, 打通家庭医生的晋升通道也势在必行。 不同于一般医院医生晋升职称时需要考核发表的论文, 家庭医生更应该注重其连续签约量, 连续签约量高,说明家庭医生的医术高明、 医德可靠,服务被群众认可。 另外, 在晋升职称和评奖推优时, 在名额上应该适当向家庭医生倾斜。   没有金字招牌难获居民认同   在一部分人心中, 背后少了 “三甲医院” 这块金字招牌, 家庭医生从医时就显得有些 “底气不足”。   “给些健康建议可以, 真有病了还是去大医院看踏实, 万一耽误了病情, 可没有后悔药吃。” 家住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街道的黄君兰 (化名) 告诉记者, 对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她总是有些不放心。   家庭医生遭遇信任危机, 早有先例。以北京市为例, 虽然2010年就推出家庭医生式服务, 计划到2012年普及, 但是直到如今, 依旧是 “只闻暖风驰, 未到花开时”。   家庭医生都是全科医生。 根据2011年7月发布的 《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 规定, 全科医生培养方式将逐步规范为 “5+3”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 (含中医学) 本科教育, 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8年才能 “出徒”。 可见家庭医生也是标准的科班出身,受教育水平并不差。   “没有达到人们信任的预期, 也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软肋。” 梁鸿认为, 家庭医生不同于医院坐诊医生, 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依托社区基础公共卫生服务设施, 为家庭、 个人提供连续、 固定的服务, 这就要求家庭医生和其服务对象之间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家庭医生能提供优质的服务。 特别是签约后, 能保证提供绿色转诊等各项到位服务,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使之成为患者生活中最信任的人之一。   此外, 家庭医生还需走职业化道路,开展诸如家庭医生资格认证、 定期职业培训和考核等。 另外, 针对家庭医生工作特点, 提供疑难危重病的诊治指导、定期医疗或教学查房、 专业咨询、 特殊检查资料的研读等一系列业务支持。

标签: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