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失业人员一个温暖的“家”


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街道辖区面积5.49平方公里, 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同样为11万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首钢、 北京货运公司等一批老国企家属院在此兴建。 本世纪初, 随着国企改制重组, 这里也出现了一批下岗失业以及就业困难人员。
2月19日, 记者来到广安门外街道社会保障所采访。 该所成立于2001年, 用所长王君的话来说,“社保所是在辖区失业人员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成立的”。
“15年来, 广安门外街道社会保障所累计帮助3万多名下岗失业人员找到新的工作岗位。 2015年,西城区人社局下达给街道的就业指标是1120人, 我们超额完成任务,完成115%。 2012年, 我们社保所获得国务院授予的 ‘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 荣誉称号; 2014年,我们被北京市人社局授予 ‘充分就业示范社保所’ 荣誉称号。” 王君说。
就业服务 “望闻问切”
为实现充分就业, 广安门外街道社保所年年创新工作方法。 居民李奇说: “在所有这些举措中, 社保所成立的就业援助中心, 给了我们失业人员一个温暖的 ‘家’。”
原来, 人到中年的李奇有过一段劳教经历。 解除劳教后,2012年4月, 李奇第一次走进社保所找工作时, 两尺宽的柜台, 好似拉开了他和工作人员之间的距离。
“2012年5月, 我第二次来到社保所时, 发现这里专门辟出一间房, 成立了就业援助中心。 我走了进去, 就业指导员马智接待了我。”李奇说。 后来, 马智多次对李奇进行 “一对一” 辅导, 不久后, 李奇就被一家物业公司录取了。
李奇坦言: “过去, 因为没有工作, 每次和儿子交流, 都觉得自己做父亲 ‘不合格’。 而以往的经历又让我在招聘会上 ‘不招人待见’。 马智特别理解我内心的苦闷。他利用远程视频系统, 与多家用人单位进行洽谈和推荐我。 后来, 我终于上班了。 用人单位对我很满意, 刚上大学的儿子也乐意和我聊天了。”
说起就业援助中心, 副所长陈军深有体会。 据她介绍,2012年5月, 北京市政府出台了 《北京市就业援助规定》。 同月, 广安门外街道就挂上了 “就业援助中心” 的牌匾。 就业援助中心由10名就业指导员组成, 主要援助辖区就业困难人员。 中心与援助对象签订帮扶协议书, 制定援助方案, 提供 “一人一策”、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
陈军还说: “中心还好比是一家 ‘就业诊所’, 就业指导员就像一名医生, 为困难人员 ‘望闻问切’ 后, 提出个性化、 有承诺的就业服务 ‘处方’。”
退休人员志愿团
马连道社区是广外街道30个社区之一, 社区就业协管员程燕说, 马连道社区作为一个老旧小区, 辖区失业人员多, 且年龄偏大。 近3年来, 社区每年平均新增60多名失业人员。
就业援助中心成立之后, 社区70多位退休党员自愿组成了 “党员助岗志愿团”, 并四处张贴了 “社会参与架起就业连心桥”的海报。
“志愿团开展就业服务的形式五花八门。 或在一次聊天中, 或在一次散步中, 就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了服务。 邻里之间的亲近感和信任感, 就是社区就业服务的 ‘敲门砖’。”程燕说。
三义里社区居民于蔷薇说:“我们社区也有一支退休人员帮助就业的志愿者队伍。 过去, 由于身体肥胖的原因, 我屡次求职, 屡次碰壁。 然而, 就业志愿者队对我不放弃, 轮流来帮助我, 终于让我有了一份交通协管员的工作。 现在,我生活过得幸福而充实。”
“先行试点” 提升满意度
据王君介绍,2014年4月, 人社部等部委联合启动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 西城区人社局是全国98个试点单位之一, 而广安门外街道社保所被西城人社局列为先行试点社保所之一。目前, 广外街道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 已经通过北京市组织的前期督导和中期评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 今年4月, 广安门外街道社保所这项试点工作即将进入终期评估阶段。 近两年的试点工作, 给社保所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变化。 按照 《第一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的要求, 广安门外街道服务大厅实行 “一台四区”, 即咨询台、 信息发布区、 综合服务区、 业务办理区和等候休息区, 并开辟了档案、 失业、 就业、 退休、 医保报销、 居民保险、 社会保障卡等7个服务窗口。
医保报销窗口工作人员周丰说: “两年的试点工作, 我们尝到了甜头, 各项工作实行标准化流程, 服务速度和质量明显提高了。2015年, 广外街道手工报销医药费740万元。 往年, 没有开展标准化工作时, 如此庞大的工作量, 真有一种加班加点也干不完的感觉。 现在, 由于实行标准化流程, 办事效率提高了,群众满意了。”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