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回归社会 回归生活 回归工作岗位

2017-03-09 08:00:01 无忧保
  11月23日, 湖北省襄阳市熊河水库职工王波,来到襄阳市工伤康复中心接受工伤康复治疗。   不久前,王波在水库风景区一个拐弯处巡逻时,不慎与一辆农用旋耕机相撞,造成右腿粉碎性骨折,软组织多处损伤。在医院治疗后,他的伤情好转,但不能蹲下,腿部常有麻痛感等不适。   王波被襄阳市人社部门确认为工伤,并被工伤康复能力评定委员会认定具有康复价值。他将在康复中心接受一定时间的工伤康复治疗,再被鉴定工伤等级。 “我希望通过工伤康复治疗, 恢复腿部功能。” 王波告诉记者。   今年1-11月, 襄阳市人社部门共评定273名工伤职工具有康复价值, 把他们安排到工伤康复中心接受功能性康复、 心理康复或工作康复。   “让工伤职工先接受康复治疗,再进行伤残等级鉴定,尽量使他们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回归工作岗位。”襄阳市人社局局长郭发友告诉记者,“我们不断改进工作, 让工伤职工得到方便、快捷、高效、优质的服务。”   先康复再评级助工伤职工回归社会   2009年7月, 襄阳市工伤康复中心在该市职业病防治院正式挂牌成立。   襄阳市人社局出台政策明确, 具有康复价值的工伤职工,必须先接受工伤康复,再进行伤残等级鉴定, 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市人社局公开选拔医疗专家,成立了工伤康复能力评定委员会,认定工伤职工是否具有康复价值。   襄樊福黄汽车装饰件公司职工谢正荣,是襄阳市工伤康复中心收治的第一例工伤康复职工。   谢正荣在公司被厂区运货电瓶车撞倒,经过医院治疗后出院, 必须拄双拐行走。她满脸愁容,感到十分无助。   在工伤康复中心, 谢正荣接受了运动训练、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理疗“三位一体” 的康复疗法, 以及心理医生的心理治疗。 两个月后, 她从工伤康复中心出院,不再使用拐杖。   离开工伤康复中心时, 谢正荣热泪盈眶,没想到自己由残疾人变成了正常人, 能重返工作岗位。 后来, 她向工伤康复中心送了一面锦旗表示感谢。   2009至今, 襄阳市共有5098名工伤职工经过康复价值评定, 被安排到工伤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治疗。 在医护人员的努力下, 共有2180人像谢正荣一样, 经过康复治疗后, 心理及身体功能得到恢复, 回归工作岗位,其中53人走上了创业路。   (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   “10个伤残等级, 最重的为1级, 最轻的为10级。 工伤职工经过康复治疗后, 所鉴定的伤残等级明显要高一些, 既减少了工伤职工的痛苦, 又减少了工伤保险基金的支出, 一举两得。” 襄阳市人社局副局长陈国梁对记者说。   工伤较轻者门诊治疗节省基金支出   从2009年到2012年, 具有康复价值的工伤职工, 都被安排在襄阳市工伤康复中心住院治疗。 住院治疗的时间一般分为3个等次: 短期1个月, 中期3个月, 长期6个月。住院期间,每人每天床位费55元, 伙食费15元, 护理诊疗费30元,共计100元。   “如何在保证工伤职工得到康复治疗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节省工伤保险基金支出, 确保基金安全,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工作。” 襄阳市医保局局长王耀丽说。   从2013年1月起, 襄阳市人社局对工伤康复进行了改革, 即:对工伤较重的1级至4级伤残人员, 安排住院治疗; 对工伤较轻的伤残人员, 安排到康复中心门诊治疗。   王耀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如果1名工伤职工从住院康复改成门诊康复治疗, 每人每天可以节省100元的床位费、 伙食费和护理诊疗费。 住院康复人均费用为3.3万元, 改成门诊康复治疗后, 人均费用只有7000元左右, 人均节省工伤保险基金2.6万元。   从2013年至今, 该市共有200名工伤职工改为门诊康复, 累计节省基金支出520万元。   从住院治疗改为门诊治疗, 工伤职工愿意吗? 记者在襄阳市工伤康复中心采访时, 随机问了多名正在门诊治疗的工伤职工, 他们表示愿意接受。   一名叫徐德宏的工伤职工正在工伤康复中心治疗。 今年6月8日, 他在单位食堂不慎被馒头机将4个手指挤伤,其中3个指头骨折。经过住院治疗后, 他被当地人社部门安排到工伤康复中心门诊治疗。徐德宏的主治医生告诉记者, 再进行一段时间的手指力度和灵活性练习, 他的4个手指功能将会康复,回归工作岗位不成问题。   徐德宏的家距康复中心不足3公里。 他说自己可以走动, 上班时间到康复中心治疗, 食宿在家, 很方便,没必要住院治疗。   就地就近治疗工伤职工更方便   陈家湖社区位于襄阳市樊城区太平店镇, 距市区50多公里, 辖区内有16家企业, 职工2.1万人。大部分企业是高危行业的制造企业, 尽管当地人社部门和企业采取了多项预防措施, 但工伤事故发生率较高,现有491名工伤职工。   怎样让工伤职工就地就近、 便捷高效接受康复治疗? 襄阳市人社部门决定, 将康复中心的功能延伸到社区, 让工伤职工更方便地接受康复治疗。   今年9月, 襄阳市医保局与陈家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协议,建立该市第一家工伤康复社区门诊, 为辖区的工伤职工提供优质服务。 陈家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筹资20多万元,购买了多台工伤康复治疗设备。   朱道洪是陈家湖社区一家企业的维修工。 今年10月30日, 他在维修机械设备时, 不慎被机械将左大腿挤伤,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后, 又转入康复门诊进行康复治疗。 记者到康复门诊采访时, 正好碰到朱道洪在进行烤电热疗, 消除淤血。   谈及工伤康复社区门诊的作用, 朱道洪说: “工伤康复进社区, 很好啊! 这里不用排队挂号,医生服务态度好。 离家只有200多米, 回家吃饭很方便。 如果到康复中心去治疗, 有五六十公里的路程, 要转3次公交车, 一趟需要2个多小时, 来回的交通费要10多元,中午吃饭也不方便。”   陈家湖工伤康复社区门诊从9月开业至今, 已有11人经过襄阳市工伤康复评定委员会进行康复价值评定后, 被安排到社区门诊就地就近康复治疗。   “工伤康复中心由当初的1家,发展到目前的2家, 实行竞争, 以便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区域、 企业分布、 工伤人群密集度来综合考虑, 在工伤事故发生较多的地方建立工伤康复门诊, 为工伤职工康复提供更多方便。

标签:   社会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