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一份关乎未来的民生答卷


57岁的于来政, 至今还清晰地记得5年前县领导将新农保存折送到村民手中的情形。
“以前都是上级向俺们收钱, 没想到现在是领导把钱送到俺们手中,大家是真高兴啊!” 在河南省开封市岳寨村担任村支书已经超过20年的于来政告诉记者。
梦圆千年在今朝。 新农保让千百年来靠天吃饭、 靠地养老的农民有了实实在在的保障。
歌传万里沁人心。2014年底, 城乡居保参保人数超过5亿人, 中国用了6年的实践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老年保障计划。
如何推动这一惠民政策, 使之更科学、 合理地可持续发展, 使亿万参保群众的养老保险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这是一道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民生考题。
“踏石留印”——
—铺就通往未来的保障之路
2009年, 新农保第一批试点工作启动。
云南麻地村是典型的贫困山区,1726名村民散居在高山深处, 很多苗族、 彝族老人几十年都没有走出过大山。 “县领导亲手把存折送到村民手上, 很多老人当场流下了眼泪, 还有高呼共产党万岁的。”68岁的麻地村老支书李自顺说。
全国亿万农民用朴素、 直白的方式表达着感谢, 传递着温暖。 评剧、秦腔、 越剧等传统戏曲形式, 成了新农保政策宣传的有效方式; 山歌、 小品、 相声等艺术形式, 成了农民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
“风调雨顺水长流, 老树逢春发新芽; 农村养老有保险, 老有所养不用忧。 年满十六可参保, 保费任选档次缴; 政府补贴又补助, 存入账户保养老。 填好参保登记表, 愉快参加新农保; 农村改革就是好, 社会保障根基牢。” 这支 《愉快参加新农保》 的山歌在新农保试点伊始, 就传遍了广西的山山水水。
新农保的推行在改善农村党群、干群关系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办人员的走乡入村、 送服务上门, 展现了政府服务方式的转变。” 吉林大学教授宋宝安说。
积极的影响甚至超越了国界。
在与越南隔河相望的广西东兴市东兴镇江那村, 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晚年生活乐悠悠,新型农保解民愁。”
“真的没有想到国家会给农民发养老金。” 嫁入中国30多年的越南妇女赖海珍说, “我的越南老乡听说中国现在给农民发养老金,都很羡慕我。”
2012年, 新农保和城居保实现制度全覆盖。2014年, 各地合并实施新农保和城居保, 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这毫无疑问是当今世界人数规模最大的单一养老金计划, 而且这个庞大计划在短短6年时间内就建立起来, 也是举世无双的, 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 必将在国际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留下辉煌一笔。” 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说。
“知难而进”——
—回应亿万百姓的殷切期待
新中国建立直到本世纪初,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在城镇职工群体实行。2008年,有稳定制度保障的就业群体占全国就业人口的25%左右, 有稳定制度保障的老年人占全国老年人口的40%左右。
目前, 我国形成了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两大基本制度,参保人数合计8.42亿人, 覆盖了80%以上的适龄人口, 几乎全部老年人(2.29亿人) 都被纳入稳定的保障制度, 形成了全民覆盖的制度体系架构。 两大制度平台相互连接, 互为支撑, 保障了亿万参保群众的养老保险权益。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既公平透明, 又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褚福灵认为, 城乡居保制度建立起个人缴费、 集体补助、 政府补贴相结合的三方筹资机制, 明确了各方职责, 体现了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责任。
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待遇结构, 体现了公平与激励相结合、 权利与义务相对应; 设定弹性化缴费档次, 适应了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和地区差异大的实际情况, 而多缴多补、 长缴多得的机制激励作用在实践中也逐步显现。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 由于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仍保持着较高增速, 特别是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保持近10%的增幅, 农村经办人员对提高缴费水平的预期比较乐观。
“现在农村生活好了, 多缴200元、300元没什么问题。 再说随着政策宣传的深入, 村民看到缴费高的人领钱多, 自然就理解多缴多补、 长缴多得的好处了。” 河南开封赵庄村的村干部赵振凯说。
据全国联网数据显示,2014年人均缴费水平达216元, 比上年增加25元, 其中选择300元档次缴费人员占比从2%提升到8.3%; 领取待遇人员中近3550万人有个人账户, 占比24.2%, 比上年增长一倍多, 待遇水平每月高出无个人账户人员30多元。
随着城乡居保制度的逐步推进,提高待遇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国务院决定, 从2014年7月1日起将基础养老金标准从每人每月55元提高至70元。 各地人社部门抓紧落实, 目前已基本发放到位。 有27个省级政府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全国最低标准之上增加了基础养老金,其中11个省份达到100元以上。 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平均水平超过100元, 比试点初增长近一倍,1.4亿多城乡老年居民及其家庭直接受益。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目前城乡居保的筹资规模总体较小,而且资金结构带有制度创建初期的明显特征:财政补助比例远超个人缴费比例。 “要全面、 科学看待建立城乡居保待遇调整长效机制。”褚福灵说,政府为推动城乡居保制度投入巨大财力,体现了政府保障改善民生的责任担当,但也应该意识到顺应经济新常态、 逐步优化筹资结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科学、合理地调整完善城乡居保筹资结构,将是未来城乡居保制度改革的关键。
人社部农保司副司长董英申说,要用好用足已有的激励性政策措施,加强宣传, 引导城乡居民早缴费、选高档、多积累,提高个人账户养老金;不断推进政策创新,提高制度的吸引力。
“润物无声”——
—传递饱含暖意的民生情怀
已经在农保战线奋战多年的马力, 被河南人社系统的同志称为“马力足”。
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省的农保处处长,马力的压力不小。
“对于农保战线的同志而言,‘白加黑’、 ‘5+2’是工作常态。这是一种工作状态,更是一项价值认同。”马力说,最累的时候常常是加班到半夜,穿着衣服靠在办公室椅子上睡两三个小时,起来再接着干,但再苦再累, 看到农民得到保障,一切付出就都值得了。
“踏千山万水,想千方百计,进千家万户,说千言万语,历千辛万苦”,这是农保人工作的鲜活写照。
走乡串户、 上田间地头, 给村民讲政策; 与多部门协商、 沟通,为政策执行争取最大的支持力量;培训学习,努力提高经办人员的能力和服务意识……
真诚付出定有收获。截至目前,河南省城乡居保参保人数已达4832.2万人,领取待遇人数达1268万人,参保率也提高到了97%。 农保人的不懈努力,让城乡居保制度覆盖人数从少到多,基金规模从小到大,待遇标准稳步提高。
2010年3月5日是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的王六氏终身难忘的一天。这一天,85岁的她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身份证,也第一次拿到了养老金。
广西桂林兴安县溶江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的工作人员,奔波60公里赶赴佑安村座石岩自然村王六氏的家, 当场为她办理了新农保手续。王六氏抓着工作人员的手,连声说“谢谢”,眼里溢满泪光。
“农民还能有养老金,从没想过会有这样的好事!” 王六氏58岁的儿子王子元难掩激动。
农民不了解政策,经办人员就挨家挨户讲解;农民不知道怎样参保,经办人员就全程服务。 对于农保战线的同志而言,让群众享受待遇、便捷参保就是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很多地区为了城乡居保的顺利推行,实现了县区 “总动员”:缺少资金,县区财政专门列支新农保启动经费和缴费补贴;工作人员不足,增加编制,实行专人专编; 提高经办效率,全县全区各方力量协同配合……
“人社部门一心为民的工作作风真的让我们感动,更让人钦佩!”云南楚雄州哪吐村村支书李文福说。
“全国农保战线的同志紧跟中央部署,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勠力同心,锐意创新,向国家、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说。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