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让老人开心地照单“点菜”


银发浪潮正成为一道常见的 “风景”。 在 “未富先老” “未备先老” 的情况下, 如何应对社会老龄化带来的变化? 特别是针对少数老人, 如空巢和 “三
无” 老人 (无劳动能力、 无生活来源、 无赡养人或抚养人) 养老保障能力不足, 政府需如何通过购买养老服务来对其 “补缺” ——赵乃育 制
□本报记者 王永
从 “补人头” 到 “补机构”
最近, 家住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南里二区的李大爷心情大好。 原来,困扰老伴半年多的关节病康复问题得到了解决。
李大爷的老伴得了关节病后, 需要经常做按摩才能维持正常的行走功能。 李大爷的儿女都在国外, 身边没有儿女帮忙, 他自己一个人每天拽着老伴去医院做康复按摩并不现实。 此时, 社区养老助残管理服务中心为他解决了这个大难题, 该中心由海淀区相关部门与北京慈爱嘉养老服务公司共同创办。
“每次来做按摩的照护员都非常尽职尽责, 特别细心。 照护员知道我老伴喜欢听地方戏后, 专门用 “苹果小电脑” 录了很多地方戏, 给老伴按摩的时候听, 真是不错。” 李大爷笑呵呵地说。
李大爷所说的 “苹果小电脑”,其实是指照护员手中的 “标准配置”———ipad。 慈爱嘉实行员工制, 是一家高端定位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 具有较高的服务和管理水平。 正因如此, 慈爱嘉才成为海淀区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试点工作中的合作对象。
在采访中, 记者得知, 该养老助残管理服务中心配备日间照护和康复设施, 由政府出资建立, 社区提供场地。 由于采用公建民营的模式, 养老助残管理服务中心的建设成本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服务价格,更容易让社区老年群体接受。
“原来,我们采取发放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券’ 的方式, 是一种 ‘补人头’ 的思路; 现在, 为养老照护机构提供场地和设施,这是一种 ‘补机构’的思路。 发放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券’,虽然让老人拥有了更多的消费便利, 但在长期实践中, 只能为老年群体提供餐饮、家政、维修等初级服务。一些身体健康的老人舍不得把养老服务券用于购买服务, 而是在超市购买包子、米、油、面等食品。”北京市石景山区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社区工作人员说。
用服务券买包子———这反映出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粗放式管理, 而随着2014年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出台 《关于做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的架构、 途径和内容逐渐清晰。
《意见》 明确提出, 在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方面, 相关部门要为符合政府资助条件的老年人购买助餐、助浴、 助洁、 助急、 助医、 护理等上门服务; 在购买社区养老服务方面, 要为老年人购买社区日间照料、 老年康复文体活动等服务; 在购买机构养老服务方面, 要为 “三无”老人、 低收入老人、 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购买机构供养、 护理服务。
去年7月, 北京市海淀区启动居家养老 (助残) 服务券电子化, 向全区约7万名80岁以上老人、 重度残疾人推广银行卡样式的电子化养老服务券。 此举既免去了纸质养老券不能找零的麻烦, 也让服务商垫付资金回笼时间从90天缩短到了2天。 据披露, 出于防伪需要, 纸质服务券只能一次性使用, 成本非常高。 一年下来, 光印刷费就要花费大约800万元, “券变卡”一年就省800万元。
扮演好铺路、 搭桥的角色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 如何确定服务的种类、 性质和内容? 服务提供给哪些人群? 如何划分这些人群? 如何评定服务质量, 以便支付费用? 这些都是 《意见》 出台后面临的实际问题。
在诸多问题中, 政府购买的养老服务提供给哪些人群? 这是一个突出难题。 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 失能半失能人群数量大, 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如何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 “菜单”, 并让老人们照单 “点菜”, 是亟待细化和解决的问题。
在南里二区社区的试点工作中,由于民政、 残联以及街道、 社区的强力配合, 慈爱嘉先期评估社区老年群体的健康和经济状况, 为有效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评估之后, 对于有支付能力的老人,慈爱嘉等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制定相应的居家养老康复的方案; 对于没有支付能力的老人, 民政、 残联等部门会为弱势群体购买一部分养老服务, 从而发挥政府的 “兜底”功能。
有专家表示, 在购买机构养老服务方面, 服务对象应该主要锁定在没有劳动能力、 没有生活来源、 低收入老人、 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 要把这笔钱真正用在刀刃上,而不是遍撒 “胡椒面”, 那样效果反而不好。
既然需要分类管理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老人, 那么, 参与为老服务的社会机构, 也需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建立正常准入退出机制。 如此,才能把养老服务市场做大做强。
仍以北京为例。 作为养老服务市场比较成熟的大都市, 北京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迅速, 但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引导、 信息不对称, 很多想进入这个产业的企业摸不着门路, 难以在社区开展深度服务项目。 某餐饮企业为进入养老供餐市场, 购买了200多辆移动餐车, 却得不到街道和物业公司的支持, 移动餐车不得不积压库房。
当然, 有的养老服务机构在市场中如鱼得水。
在跟随慈爱嘉照护员上门护理的过程中, 记者了解到, 不论是使用养老助残卡, 还是现金支付, 慈爱嘉给老人提供的服务都非常贴近老年人的实际需要。 例如, 在冬季, 不少老年人因为害怕感冒而减少洗澡次数。 据此, 慈爱嘉提供专业的助浴服务, 有专门适合老年人洗澡的浴室和多功能助浴椅, 还可以提供按摩、 剪指甲、烘干等服务, 且收费低廉, 受到老年人欢迎。
从慈爱嘉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中, 我们可以看出, 提供专业、放心的为老服务, 赢得老人的信任,是顺利进入养老服务市场, 尤其是政府购买服务领域的关键所在。 慈爱嘉仅是一个个案, 养老服务市场无限宽广。 未来, 政府成倍增加投入购买养老服务, 则必须扮演好铺路、 搭桥的角色。 有业内人士认为, 政府部门要从建章立制开始, 提供相对完善的硬件设施, 吸引专业机构入驻, 逐步拓宽养老服务的范围, 最终形成众多养老服务机构良性竞争的格局。
《意见》 指出, 到2020年, 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 我们相信, 在未来5年内, 政府部门为老人制定的这份养老服务 “菜单”, 内容将更加丰富, 价格会更加实惠, 老年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老人, 将会更多享受社会保障的福利“大餐”。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