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养老服务走进“互联网 +”浪口

2017-03-10 08:00:01 无忧保
  犹如创业热潮被社会各界所追捧一样, “互联网+” 概念正在快速融入各行各业———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行业布局、 产业规划, 已经成为很多行业巨头和企业家的思维习惯。作为未来产业领域新蓝海的养老产业, 正随着 “互联网+” 概念的热炒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逐渐显露出无限的市场可能和巨大的服务需求。   社区作为连接老人和市场的纽带,无疑是眺望未来养老产业蓝海的最佳 “观测点”。 近日, 记者走进北京市信息化养老服务样板社区———西城区广内街道, 一探 “互联网+” 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是如何落地生根的。   大数据 让养老服务更智能   广内街道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用 “严峻” 一词形容丝毫不夸张———老年人口占街道总人口的27.5%。 街道的为老服务资源分散,服务内容相对单一, 社会力量参与水平较低,养老供需矛盾凸显。   在互联网思维深刻影响社会管理服务领域尤其是养老服务的背景下,广内街道近年来依托先进的物联网信息化技术和社会化养老服务团队,开发建设了虚拟养老院。   据广内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所谓虚拟养老院,就是通过采集信息,将分散居住的老年人纳入虚拟的养老院,采取政府统筹指导、 企业和社会组织运作、 专业人士和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的方式, 围绕老年人需求,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 多层次的精神慰藉、 生活关怀和家政等服务。   所有以互联网为依托平台提供的服务,都离不开数据采集。 据广内街道民政科科长宁娟介绍, 社区的老年人数据库、 呼叫中心等服务系统, 是构建信息化养老服务平台、打造智能居家养老的 “地基”。   “数据库目前采集了19676名60岁以上老年人的个人信息和需求, 一共40余项, 并且随时更新数据,动态管理。”宁娟说。   据宁娟介绍, 数据库带给老人最大的便利是,可以在老人身处不同情况的第一时间, 为他们提供不同服务: 在老人入院的第一时间,告知老人护理、医疗报销等服务信息; 在老人生日、 金婚的第一时间, 送去祝福; 在老人满60岁、65岁、80岁、90岁前,提醒办理老年证、老年优待证, 领取养老助残券、高龄补贴,使老年人第一时间享受优惠政策。   支撑上述服务的, 是建在社区服务中心的呼叫中心, 通过这套养老电话服务接入系统, 老年人可以享受送餐、家政、 咨询政策、 电话转接、配送等服务。   “当初之所以在网络服务平台之外设立呼叫服务中心, 主要考虑到有些老年人不熟悉电脑和网络,已经习惯拨打电话来解决问题。”民政科相关负责人介绍。   不会上网的老人通过一种叫“e键通”的电话终端产品,轻松呼叫。记者在报国寺社区李奶奶家看到,这部终端呼叫设备的按键设置得非常简单, 只需按一个电话键,老人就能很方便地享受到子女亲情呼叫、120急救呼叫、 社区医生医疗咨询、健康管家、 宣武医院和广中研三甲医院的预约挂号、 家政等服务。   “前些日子我一个人在家, 高血压病犯了,头晕得厉害。 我拿起‘e键通’, 按了一个键, 儿子就接我电话了。这个 ‘高科技’ 太省事了。” 李奶奶一边说一边为记者示范怎么拨打。   据悉, 西城区 “e键通” 是政府在实施智能居家养老实践中, 依托现代化物联网技术和信息化开发的终端产品。通过统筹整合联通公司等社会资源, 以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社会化运作的方式, 为辖区经济困难、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 截至2014年底, 广内街道已经有近1000户家庭安装了 “e键通”电话。   “街道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5名医生都配发了 ‘e键通’。老人身体有什么不适,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联系到社区医生。”宁娟说。   生活家 让居家养老更方便   家住康乐里社区的陈奶奶, 每天晨练完回家后,总是习惯性地打开电脑, 浏览一下 “广内生活家”网站。她想去社区的爱心超市买点水果, 就会点开 “爱心超市” 板块,看看当天有哪些特价水果。   “这是咱们街道自己办的网站,上面有很多商户的打折信息, 原来都是去商场拿彩页看, 现在上网就全知道啦。”   记者浏览了一下 “广内生活家”网站,该网站涵盖了老年人的吃穿住用行,各版块的名字非常有趣:乐购、 乐聚、 乐享、 乐学、 乐儿、 乐活、 乐游……截至2014年,“广内生活家” 的点击量已经达到6.42余万次。 老年人不出家门, 只需上网、打电话, 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服务。   广内街道民政科张科长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将对生活家网站上的一些服务商家的服务效果进行第三方评估,实施分类管理, 激励服务好的商家;对于老年人不太常用的商家服务,可以和商家沟通, 让他们以别的方式参与街道的养老服务供给。   一个社区、 一个网站、 一个电话、一句承诺,无论是电话呼叫还是网上购物,七八十岁的老人通过电话线、 互联网, 就可以轻松购物、享受服务,信息化养老正在这里慢慢成型。   固实体 让虚拟养老落了地   电话呼叫提供信息服务, 街道网站提供网上消费和休闲娱乐服务……这些虚拟的养老服务最终落到实处,离不开硬件设施、 服务资源的建设配套。广内街道这几年依托老年人数据库、呼叫中心等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系统, 充分了解辖区老年人需求, 通过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兴建了不少提供养老服务的实体。不但满足了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而且把这些实体场所的服务功能和老年人的信息需求相结合, 实现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的对接。   在街道的百姓生活服务中心,涵盖早餐、超市、 果蔬、 修理、 主食厨房、家政、理发等多种生活服务的商家已经进驻, 很多商家都支持手机APP应用的在线选购和上门配送,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只需点一点手机, 就能解决 “买菜难、购物难”的问题。   “通过加强各社区的养老服务实体、硬件设施建设, 并逐步将其与互联网应用对接, 必将为将来的居家养老和社区机构养老提供更多便利。”广内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统计, 截至2014年底, 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有2.142亿,占总人口的15.5%。根据专家预测,到2053年, 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4.78亿左右,占总人口的 35%。面对如此迅猛的老龄化和相伴而生的巨大养老服务需求, 将街道、 社区里的养老服务平台置于 “互联网+”的视角下进行解读, 无疑有着积极意义。广内街道的信息化养老实践已经具备虚拟养老的雏形, 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社区硬件设施的加强,类似广内街道这样的养老服务单元, 将在未来中国庞大的养老服务产业中发挥巨大作用。这片价值无限的养老服务市场蓝海,值得期待。

标签:   互联网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