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居民医保可持续发展值得关注

2017-03-11 08:00:01 无忧保
  筹资水平与待遇标准要 “门当户对”   记者: 自2007年制度试点以来, 居民医保筹资标准逐年增长,政府补助每年增长幅度较大。 请您介绍一下, 居民医保基金的收支状况与职工医保表现出哪些不同? 为什么?   王宗凡: 自建立以来, 我国居民医保基金收支每年都在快速增长,但这两年, 基金支出的增幅高于收入增幅。2013年, 基金支出增幅比收入增幅高8.5个百分点, 基金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 居民医保相较职工医保而言, 基金收支失衡。 居民医保人均缴费额与职工医保相差7倍, 但是, 居民医保的待遇水平仅仅比职工医保低大约15个百分点左右。 居民医保基金筹得少但待遇较高, 是导致居民医保基金收支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 每一项社会保险制度要可持续发展, 需要筹资水平与待遇水平相匹配。 在待遇刚性的情况下,就需要提高筹资水平来缓解基金收支失衡问题。   居民医保筹资水平较低, 报销待遇水平相对较高, 导致不少灵活就业人员、 小企业职工不愿参加职工医保, 更多选择参加居民医保,造成了制度间的不公平, 也影响到职工医保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在筹资水平差距较大的情况下, 居民医保和职工医保应该保持适度的待遇差, 不应不顾筹资能力盲目提高居民医保的待遇水平。   筹资标准随居民收入增加应渐进提高   记者: 有观点称我国社保费率偏高, 主张降低社保费率。 但是我国部分地区居民医保基金收支失衡,不少地区甚至出现了赤字, 对此您怎么看?   王宗凡: 我国的社会保险费率确实偏高, 这与我国社保制度模式选择、 制度改革和转轨、 保障项目多、 覆盖人群广、 老龄化程度高等多种因素有关系。 就社保整体来说,降费率或许有必要, 但就医疗保险来说, 恐怕没有降费率的空间。 老龄化的到来、 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物价上涨, 这些客观因素都会拉升我国居民医保基金的支出。 随着大病保险、 门诊统筹的开展, 反而需要提高筹资标准。 我国的居民医保基金个人缴费仅占20%,另外80%主要靠财政补贴。 居民医保的筹资标准本身就低, 如果保持现有的报销待遇水平, 居民医保没有多少降低费率的空间。   社会保险制度不是一项福利制度, 个人应承担相应义务, 享受对应的权利。 如果一味降低筹资标准,会影响居民医保的可持续发展。 就居民医保来说, 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 需要适度、 渐进地提高居民医保筹资标准。   门诊统筹与基层医院发展可良性循环   记者: 人社部在2009年推开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工作。如果想既保障居民看小病、慢性病的费用,又促进居民医保基金的高效运用,需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挥什么作用?   王宗凡: 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和基层医疗机构关系密切, 两者之间相互促进、 相互制约、 相辅相成。居民医保主要以保大病为主, 门诊统筹筹资水平有限, 只有广大居民普遍使用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才能保障门诊统筹的可持续运行。通过开展居民医保门诊统筹, 将居民医保基金投入到基层医疗机构,引导居民去基层医疗机构就医, 可以促进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面临的问题, 一是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力量薄弱, 与老百姓的就医需求不匹配。 二是现行的基层医改强化了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行政化管理, 这与居民医保门诊统筹购买服务、 通过购买激励基层医疗服务发展的市场机制不匹配。 比如,基层医疗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和绩效工资, 全面实行基药, 就弱化了居民医保门诊统筹的购买激励机制, 使基层医疗机构没有活力,失去改善服务的动力, 好的医生难以留下来,能力反而弱化了。   因此, 有必要调整基层医改的政策, 比如, 放开对基层医疗机构只能使用基药的限制, 在财务上给基层医疗机构较大的分配自主权,在收入分配方面多体现医生的价值,让更多的好医生留在基层, 这样才能 “强基层”, 吸引老百姓小病、 慢性病到基层医疗机构诊治。   记者: 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目前的进展情况如何? 推进这两项工作与充分发挥居民医保的保障作用有什么关系?   王宗凡: 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提了多年, 最近在医改中又被放到突出位置。 实际上, 我国的医保制度有促进分级医疗的政策, 比如,通过不同的报销比例引导参保者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但是,医保政策的引导作用是有限的。一些参保者宁愿少报销也要去大医院看病。究其原因,一是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较低,二是真正的实行分级诊疗的医疗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   分级诊疗需要不同层次的医疗机构提供不同的医疗服务, 需要清楚划分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范围。比如, 二三级医院不提供普通门诊,只提供住院和专科门诊服务; 基层医疗机构负责治疗普通小病、 慢性病。 只有建立真正的分级医疗服务体系, 才能有效开展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工作。 现在是基层医疗机构力量薄弱, 参保者的基本医疗需求得不到满足, 都愿意去大医院看小病, 使得本就弱小的基层医疗机构越来越弱。   在国外, 大部分地区推行两级诊疗制度, 基层医疗机构就是 “守门人”, 小病、 慢性病在基层看, 疑难杂症、 大病由基层医疗机构推荐到大医院接受诊治。 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都开展得较好。   对我国来说, 关键是让基层医疗机构活起来, 基层有能力, 基层能够守住门, 老百姓乐意去基层看病。   当然, 医保可以通过扩大报销差距, 鼓励老百姓去基层医疗机构就医。 不过, 现在基层就医报销比例达到了90%甚至95%,并没有上涨的余地, 但可以降低小病在三级医院就医的报销水平, 通过扩大待遇差距来引导居民小病进社区。   医改不断推进与基金平稳运行相互关联   记者: 在门诊统筹费用控制机制和结算管理方式上, 各地居民医保工作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创新?   王宗凡: 实行基层首诊、按人头付费是其中的亮点。通过实施这两项制度,医生就会很积极地加强对病人的健康监控管理,让居民少生病,患上小病后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从而减轻居民医保基金的压力。   在我国部分地区如青岛、 珠海,基层服务能力较强, 门诊筹资水平较高, 基层医生积极性很高, 老百姓也愿意到基层去看病。 为了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青岛、珠海的民营基层医疗机构比较多,且管理机制灵活, 请水平高的医生,提高服务水平, 以便进入居民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这样反过来让公立基层医疗机构有危机感, 促进了公立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 在结算方式上, 超出部分按比例分担, 若有结余, 医院与基金共享等方式来激励基层医疗机构。   记者: 深化医改与居民医保可持续发展有什么关系?   王宗凡:深化医改与居民医保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居民医保基金希望借助市场的手,通过购买服务机制来调节多种问题。如果医改不整体推进,将严重制约其发挥作用。   除了上述基层医改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外, 还需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控制公立医院规模, 改变服务结构,使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质, 实施真正的多点执业。 如果这些成功实施,将有力地支持、 促进医疗保险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另外, 价格改革也很重要。 目前, 药价虚高, 医疗服务价格过低,导致医生通过多开药、 过度检查来提高收入。 通过价格改革, 能够把扭曲的价格体系调整到正常, 这样一来就能有效控制过度医疗, 保障居民医保基金平稳运行。

标签:   医保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