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养老院, 且行且珍重


据有关方面统计, 2013年, 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超过2亿, 预计2020年将超过2.43亿, 这表明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增长期, 高龄、 失能、 空巢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比例也在不断攀升, 养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居家养老是国内养老的主要方式, 2013年政府在养老事业推进中提到最多的就是关于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 2014年7月份,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4》 发布, 其中提到, 未来人们养老以社区养老为首选, 但社区养老服务仍有巨大缺口, 这块短板急需补齐。 自去年以来, 北京市海淀区出现了一种微型的养老机构, 它的叫法不一, 但更像是微型养老院。 微型养老院让老人实现了不出社区就地养老, 成为社区居家养老的有益补充。 微型养老院是什么样的? 其运营情况如何? 近日, 记者深入海淀区微型养老院进行采访。
赵乃育/绘
初聚人气———“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不同于北京市中心建筑物的密密麻麻、人群的熙熙攘攘, 位于海淀区西四环的鲁园上河村小区, 这里的楼房多低矮别致、散落有序, 小区内清风凉润, 绿意盎然,走在小区里,清新之气扑面而来。
85岁的邱若樵老人已经入住礼爱老年看护服务中心三个月了。 “这里人员不多、不杂, 我们像一家人一样, 没有隔阂, 这种地方尤其适合养老。” 邱若樵告诉记者,因为自己腿脚不太方便, 经常磕磕碰碰,对人多的地方充满恐惧, 特别青睐这种小而精的养老机构。
2013年7月1日, 民政部 《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 开始实施, 《办法》 提出了 “床位数在10张以上” 即可设立养老机构, 并提出鼓励、 支持企业事业单位、 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兴办、 运营养老机构。 满10张床就可以登记注册, 同时还可以连续3年享受补贴待遇,同年,北京市海淀区出现了利用社区租赁房屋设立养老机构的形式,微型养老院应运而生。
走进礼爱老年看护服务中心, 照片墙、壁画、 绿植、 温馨的装饰和布景让服务中心充满了家的温馨感, 面积约430平方米的看护中心设有10张床位, 康复区、 活动区、 餐厅及休养区等区域为老人提供长短期入住护理、日间托老、居家护理等服务。
目前, 看护中心里的床位已经全部住满。 曾几何时, 住小区里面, 离子女近,离医疗机构近, 还能享受专业级的照料服务, 是很多老年人梦寐以求的晚年生活。然而, 以往的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中 “设置养老机构需满足床位数要达到50张以上”的要求, 让土地资源稀缺的大城市望而却步。
微型养老院的出现, 解决了老人们的难题。 记者在万福年华养老院见到马秀玲时, 她正在为坐在轮椅上看 《新闻联播》的老伴跑前跑后、 喂水喂药。 老伴常年患有血栓, 现在下肢瘫痪, 无法自由行动,表达能力也出现问题。80岁的马秀玲虽然身体硬朗, 但是矮小瘦弱的她已经无法以一己之力照顾老伴。
“我们住得很舒服,” 马秀玲说, 这地方离自己家2公里, 儿子女儿也住在附近,随时可以过来探望。 养老院又是在小区里面,小区环境优美,可以经常出去遛遛弯,“医院就在旁边,那是我们的定点医院, 真的是在家门口养老。”
“麻雀虽小, 但五脏俱全。” 邱若樵一句话总结了服务中心的特点。
立体化综合服务———填补小规模社会化养老服务空白
回忆起当初设立微型养老院的初衷,张雪梅表示,2012年她刚从日本回国之后,虽然对国内市场不太了解, 但敏锐的嗅觉让她觉察到社区养老的发展空间。 她进行了一系列调查, 发现针对中高端客户群体且位于中高档住宅区的养老机构基本还是空白。 为什么不能在社区建一所小规模、多功能的养老院,把社区老人吸纳进来呢?
张雪梅的想法得到北京市老龄委的认可。2012年下半年, 张雪梅开始着手寻找合适的房子, 终于在上河村住宅区找到了430平方米的三层复式楼房, 小区环境优美, 但月租金高达4万元。 她着手组建团队、 推广营销, 不到半年的时间,10张床位陆续住满。
“床位少,这样老人就有足够的活动空间,生活质量提高很多。” 张雪梅拒绝了别人增加床位来提高营业收入的建议, “我们这里就是一个家, 生活氛围很好, 我们跟老人不仅是客户与服务员的关系, 更是一家人。”
据张雪梅介绍, 礼爱的运营商在国外拥有33家连锁养老机构, 具有丰富的运营经验, 记者看到, 在看护中心, 礼爱的床铺、洗护用具以及康复器械均从国外进口,花费不菲。
“那是一位90岁的老人, 退休前是社科院教授, 老两口住在一栋没有电梯的房子里面, 一年多都没有下过楼。 随着年龄增大, 老伴没有能力照顾他, 便把他送到我们看护中心来。”张雪梅回忆起养老机构的第一位客人, “来到这里之后, 借助康复器械,老人家的身体竟然好转了一些。”
除了引进一些国外的专业的老年康复锻炼设施外,看护中心更是突出家的温馨。礼爱现在的10名老人平均年龄在80岁以上, 多为失能老人、 卧床老人、 不能自理与认知障碍老人。
礼爱现有11名员工, 护理员6人, 厨师1人, 营销、 财务、 人事等共4人, 另外礼爱还从社区医院雇了一名医生, 平时掌握老人的身体状况, 提供用药指导。 另外礼爱距四季青医院仅有1公里, 就医非常方便。
王莹是礼爱的一名护理员兼护士, 在这之前, 她曾是一名社区医院护士, 因为没有经过专业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培训,对待老人的态度比较简单直接, 心理护理不够到位。 经过机构的专业培训之后, 包括王莹在内的护理人员渐渐懂得, 护理的最高境界是 “老人有被尊重的感觉。”
曾有一名老人, 退休前是德高望重的大学教授, 但后来患上认知障碍, 经常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 “有一天,这位老人突然夹起包匆匆往外走, 说要去上课。 在以前, 我们肯定会果断制止他,但是通过培训我们知道, 要尊重老人的感受, 所以我们耐心劝导老教授, ‘您不是下午两点上课吗? 现在才12点。 等到两点的时候我们叫您。’就这样先稳住他, 两个小时后他自己就忘掉了。” 王莹告诉记者,这种状况在失能、失智老人中经常会发生。
“如果没有准确把握老人的心理特点,我们不可能把老人照顾得这么好。 小规模让我们的服务更加细致、 周到。” 王莹补充说。
礼爱老年看护服务中心聘请了1名高级厨师, 每天为老人合理搭配饮食, 并提供水果, 保证老人每天营养均衡。 “我是福建人, 不爱吃辣, 他们就根据我的饮食喜好给我搭配饭菜, 一荤一素, 伙食很好。”邱若樵老人赞不绝口。
运营不易———微型养老机构盼更多扶持
据了解,2013年, 类似于礼爱看护中心这种小型养老院, 在海淀区已建成5家,每家可辐射周边五六个社区。 海淀区民政局副局长李杰曾表示, 单靠政府力量来养老, 还是有局限, 通过政策引导、 扶持,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才能更好地实现老年人居家养老。 微型养老院正是社会力量养老的有益尝试, 在今年试点的基础上,海淀区明后年还将再推进建设一批微型养老机构, 力争到2015年覆盖到全区所有社区。
张雪梅告诉记者, 由于这种微型养老院老人少、服务好, 渐渐受到社会的认可,很多老人现在排队想来礼爱看护中心。“我们对老人没有具体的筛选标准, 因为我们面对的对象主要是失能、 失智老人, 每月收费平均在8000元左右, 所以不会出现报名老人人满为患的现象。”
对于张雪梅来说, 自从设立这家养老院, “日子没有一天好过过, 每一阶段都有每一阶段的困难。” 高素质护理人才短缺、 政府扶持力度不足、 运营成本高等,是压在微型养老院身上的几座 “大山”。
养老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 微型养老院因为经济收益比不上大中型养老机构,经济压力更为突出, 为了微型养老院的良性运转, 张雪梅希望有更多的风险防范措施,政府提供多一些保障。
运营成本高, 这也是微型养老院面临的难题之一。 包括房租、 水电煤气、 员工薪水及福利、 伙食、 日常损耗在内, 创办微型养老院前期的投入在十几万元左右,而养老院床位数太少, 这造成了资本回流困难,10张床位的微型养老院在商业化运转的情况下很难实现盈利。
如何寻找微型养老院的未来盈利点?有人认为, 向居家老人卖服务, 这才是“市场的大头”。 张雪梅也尝试向周边社区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护理、 配送老年餐等服务, 现在礼爱还有日托老人1名。但她认为, 养老机构的居家上门服务目前与家政服务有一定的冲突, 认可度比不上后者,市场不够成熟。
“10张床位的微型看护中心只是我们的试水之举, 等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与资金积累之后, 我们还是想做更大规模的养老机构。”张雪梅告诉记者。礼爱老年看护服务中心的老人在聊天。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