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养老
明天我们将如何养老之空巢老人:生活寂寞而复杂


贵网10月12日讯(黔中早报记者 吴怡杭 吴宝琴 图/赵俊霞) 明天我们将如何养老?这样的问题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已经真真切切地摆在每个人面前。脆弱的空巢如何度过、社区养老是否可行、民营公办养老院各自都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失独老人如何养老、商业养老保险有保障吗、“421”家庭的生活模式是怎样的……这一连串的养老问题,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怎样寻求解决办法。在未来的几天里,本报将连续推出以“明天我们如何养老”为话题的系列报道,走进我们身边的养老生活。
故事1
69岁的吴华安(化名)老人,十年前从贵州省公路局退休,可退休后的休闲日子并不像他想象的舒适。没有了工作的充实,日子变得单调无味。“用老伴的话来说就是,空巢老人的日子寂寞而复杂。”吴华安说。
再过两个月,远在北京的儿子就是离开家乡的第17个年头了,虽然长时间的分离已成为一种常态,但这其中难受的滋味只有两位老人自己摸得透。
1995年,吴华安的21岁儿子考进北京体育大学,从那一年开始,吴华安和儿子就是两地相隔。儿子大学4年中,吴华安的心态一直很平和,对自己成为空巢老人还未预知。直到1999年,儿子毕业后考入北京公安系统,吴华安高兴之余才产生一种空荡荡的感觉,“儿子在北京扎根是我很引以为傲的事情,但随着他在北京的工作步入正轨,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特别是儿子现在已是北京海定区某分局的小领导,回家探亲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从1999年至今,儿子回到贵阳的次数只有11次,平均每年一次都达不到,而最长的一次假期是2005年孙女降生那次,总共20天。最短的一次只回来了3天,呆在家中的时间不足48小时。”
这种空荡荡的侵蚀一不留心就持续了17年,吴华安说,回过头才发现,原来他早已成为空巢老人中的一员。而这种没有孩子在身边的寂寞生活在退休后显得尤为明显。
退休后,吴安华总“不自觉地”给在北京的儿子打电话,但是常常因为儿子工作忙,说不上几句话电话就挂掉了。寂寞是空巢老人“必须忍受”的课程,但吴华安和老伴发现,寂寞中的空巢老人,复杂事也是接二连三。
因为儿子的工作性质,两老只能过年的时候去北京过,但离别的时刻又让两老把空荡荡的感觉装回了心窝子,那种难受,吴华安说很难表达。
有一次,老伴做胆结石手术,吴华安照顾得手忙脚乱,还在送饭的途中丢了钥匙,第二天只能请门匠开锁。他当时就想,要是儿子能在身边就好了。特别是在儿媳妇生了宝宝后,这种聚聚离离、颠颠簸簸的日子上演得没完没了,喜悦、复杂中夹带着更多的落寞和伤感。
“那段时间老往北京跑,在电话里一听孙女生病,很是着急。订了机票就会和老伴飞过去,可去了又不敢呆时间长,怕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离别时那个酸劲渗入骨髓……这就是我们现在面对的生活。”吴华安伤感地说。
手记
在采访中,吴华安总是说他很怕生病,怕自己走不动路,到那时一边怕远在北京的儿子担心,一边怕自己不能再北京贵阳地跑。虽衣食无忧,但亲情的别离让他的生活总徘徊在一句古话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诗句在他和老伴的生活中不是形容爱情,而是作为两名空巢老人现在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今年,吴华安的孙女已5岁,但两地分离,小孙女对爷爷奶奶很是生疏。吴华安认为空巢生活似乎延续了两代人,他担心空荡荡的心会不会持续到他逝去的那一天。而目前,他和老伴也只能在这样死守、相聚、分离中依旧过着他们“寂寞而复杂”的空巢生活。
故事2
“上顿多做点儿,下一顿就省心了。”70岁的李翠霞老奶奶告诉记者,剩饭就是家常饭,这样的日子已经过了五年。
李翠霞和老伴在贵阳花溪区的金竹镇一个小村子里生活了大半辈子。走进这个村子,近一半的门前无人打扫,门上挂着大大的锁,显得有点荒凉。同村54岁的村民杨小文说,原先全村有160多人,现在除了搬走的和外出打工的,常住的只有60多人,“我就算村里最年轻的了。”
李奶奶家的小院有5间小平房,老两口自己住一间,其余的都空着或堆满了杂物。54岁的长子家住5公里外的另一个山村,靠农闲打工供养两个女儿上学,自顾不暇;44岁的二儿子家住山下1公里外的山沟里,妻子患病,儿子上大学、女儿读高中,自己农闲外出打工,也很少能照顾到老人。
记者刚走进这户小院,就见到李奶奶正扶着腿脚不便的老伴进屋。10多年前,老伴患上了高血压、脑血栓,从此腿脚就不灵便了,视力、听力也跟着衰退,起居生活都要靠李奶奶照顾。“照顾老伴虽然辛苦,但也算是彼此能做个伴,若是有一天老伴走了,自己一个人了,那才叫孤单。”老人话语间透出一丝无奈的感伤。
老两口自己在家门口种田种菜,节省生活支出,每个月她会抽一天时间,步行一个多小时去镇上买点猪肉回来改善生活。“门口那点田地虽不大,但趁我还有些力气,种点豆角、辣椒也够我们一日三餐了。逢年过节儿孙们还会送点大米、花生油和腊肉,日子还算过得去。”
除了过年时家里有短暂的热闹和欢愉外,一年到头多数时候,老两口都在承受更多的寂寞。李奶奶性格腼腆,也不会打麻将玩牌,每天除了在地里照料蔬菜,就是洗衣服做饭。由于老伴的腿脚不便,她也极少出门,电视机就成了他们打发时间的最佳伙伴。李奶奶说:“特别是过节的时候,看到别人家的子女团团圆圆,自己只能和老伴热着剩饭剩菜,心里很不是滋味。”
李奶奶回忆,老伴这几年住了两次医院都是同村的邻里帮着送到医院的。“一次是他迈门槛时没站稳,头上摔破了,幸好有邻居帮忙送到镇上的医院,缝了6针,还住了一天院。”
同村的杨小文大伯说,村里无依靠的老人多,像我这样还算年轻的就得多注意一下他们的生活,去镇上回来帮他们买点东西都是应该的。“村干部也鼓励他们去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可以经常在一起看看电影,聊聊天,总比一个人孤独地呆着强。”
手记
不管儿孙们身在何地,总让老人们牵肠挂肚。李奶奶的老伴说,对儿孙的思念总是无处排解,时间一长搞得两老之间的话也越来越少了。每当李奶奶陷入思念时,老伴只能陪着她出门走走,和村里人聊聊天或者干干农活,只能用这些方式转移她的注意力。
“平时也就罢了,最想儿孙的时候就是生病的时候。”李奶奶说,去年老伴病重住院,只有她在一旁守候,想到孙子们都准备考大学不能打扰,两位老人相互作伴度过了‘人生中最难熬的住院时光’“。其实每一位空巢老人都是这样,心里非常渴望儿孙陪伴左右,思念的煎熬是无法言语的,在外的”游子们“常回家看看吧。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