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城乡10年牵手路

2017-03-24 08:00:01 无忧保
  10年前的11月8日,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宏观战略部署吹响了全国城乡一体化的号角。   西部之心的四川省成都市也不例外。在统筹城乡、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战略下,过去的10年,成都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成为绽放于西部的一朵奇葩。   统筹城乡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其中,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在过去的近10年里,成都市从制度和服务管理上先补缺、再整合,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之路。   制度补缺从 “乡”间起步   受历史上二元经济发展影响,我国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重点在乡村,难点在乡村。   10年前,成都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短板就是乡村。从土地中走出的农民工、土地被征的失地农民,以及仍然固守在土地上的纯农民,都远离基本社会保障。这一切,显然与成都市确立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 “四位一体”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不符。   怎么办?成都市劳动保障人勇于探索,一场弥合城乡鸿沟的伟大工程在2003年拉开大幕。   当年1月,按照低费率、广覆盖、多保障的原则,成都市全面实施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险。成都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陈东副局长曾见证这一过程, “比较农村分化出的3个群体,农民工是对社会保障需求最迫切、最适合进入保障体系的人群。因为他们打工收入相对固定、年轻,将来很有可能留在城市。”   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后,成都市制度补缺的步调令全国瞩目:   2003年,建立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险制度;   2004年3月,全域实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制度,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新农合;   2007年,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2008年,扩大农民工社会保险待遇,由原来的3项扩大到5项。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市制度补缺有多项走在全国最前列。失地农民社保制度比国家层面推行提前了4年,新农保试点则比国家推开提前了2年。   统筹城乡发展的宏观战略,使得城乡走向一体化已是社会发展可以瞭望到的未来。因此,城乡分割的制度鸿沟将来必然面临整合。以人群划分建立起的一项项制度若没有长远考虑,必然造成制度碎片化。为此,成都市制度补缺迈出的每一步都紧扣未来的统筹需要。   “建立这些制度的时候,我们始终都在思考其与职工养老保险的接轨问题。农民工养老保险和新农保,以及调整后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最终都采用了社会统筹加个人账户的制度模式。这样可以为将来制度接轨预留接口。”陈东说。   制度整合城乡牵手   成都市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速度,让农民没用10年就走出了祖祖辈辈生存的土地。 “十五”结束时,成都的城镇化率达到38%。 “十一五”结束,这一数字达到了65%,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例达到77.8%。   土地流转放飞农民。劳动力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必然要求社会保障体系从初期的建立,到进一步提高质量,最终实现城乡一体。2008年,在制度补缺后,成都市社保体系建设开始向下一段征程跋涉:着力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障碍,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社会保障。   制度建立时期的长远考虑,让成都在社保统筹之路上顺利前行。   “比如农民工社保与城镇职工社保接轨,由于当初就是按照8%的比例建立个人账户,因此,2011年,成都农民工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顺利地平移进职工个人账户。”陈东说。   正是这种长远规划,使得至今还让很多地方头疼的城乡制度接轨,在成都以如下的速度实现快速、完美对接:   2008年,实现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接轨;   2009年,实现被征地农民社保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并轨;   2010年,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一体化;   2011年4月,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险并轨接续城镇职工社会保险。   众所周知,城镇职工社保的缴费原则是单位和个人双方负担机制,然而,对于失地农民和纯农民来说,他们没有单位,谁又能为其分担缴费?缺少政府补贴的参保制度,显然对这些即将进 “城”的 “乡”村参保者,构不成吸引。对于统筹城乡社保来说, “钱从哪里来”,则是摆在成都人社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农民没有单位,他们的单位就是国家。”成都市人社局局长张济环说。在城乡社保对接的过程中,政府财政义不容辞地挑起了筹资重担。   2008年,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建立利用耕地保护基金补贴农民参保缴费制度。参保农民按规定享受的耕地保护基金,直接用于缴纳城乡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费用,增强了农民自愿参保的积极性。   2011年,农民工接续进入城镇职工社保,成都市统筹调剂8.7亿元,补足农民工个人账户和省级统筹基金。   制度模式接轨、待遇标准衔接之日,正是公平、正义、共享的社会价值理念熠熠生辉之时。   同样的价值理念体现在解决城乡百姓看病贵的问题上。2010年4月,成都市将原有的3种城镇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城镇职工与城乡居民一体化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制度。城乡居民按上年度社平工资80%的1%自愿参保缴费,即可享受同等待遇。从此,农民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的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统筹城乡社保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是城乡居民公平、公正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体现。成都市的城乡社保统筹之所以在西部一枝独秀,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三化’互动的经济发展战略是紧密相连的。”张济环说。   管理服务城乡一样   城乡社保的鸿沟得以消除,这座城市对以人为本的诠释还在继续。   近日, 《财富》公布了 “2012中国最适宜退休城市”榜单,评选结果显示,在国内最适宜退休的5大城市中,成都排名第二,仅次于杭州。在其中关键的 “幸福感最高城市”指标中,成都当之无愧地排名第一,成为2012年国内最具幸福感城市。   幸福感,对于入 “城”的参保者来说,意味着不仅制度上享有同等的待遇标准,还包含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便捷服务的含义。   经办管理服务是社会保障落地生根的保障,没有健全、完善的管理服务,再好的制度,参保者享受起来也会大打折扣,制度在民众心里也很难获得广泛认同。   温江区距离成都市中心城区几十公里,在失地农民集中居住社区,这里的经办管理服务却与城市零距离。   在涌泉街道瑞泉馨城社区服务站记者看到,居民最关心和办理最多的职业介绍、个体人员参保缴费、社保卡加磁补办等业务,已经全部延伸至村 (社区)这一平台,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以办理社保业务。   温江区人社局副局长吴海青说:“2009年以前,老百姓办事必须到区经办大厅。来办一件事,来回坐公交五六元,办完事后就快到中午了,吃个饭要8元。我们这里农民打零工的特别多,一天能挣百八十元,耽误半天,工钱就少挣四五十元。合算下来,来一趟经办大厅就得让参保居民花费几十元。”   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成都市在推进制度整合的同时,注重社保管理服务向基层下沉、向精细化挺进。以温江区为例,多达110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内容已经延伸到村 (社区),居民不出村就可以办理,省时、省钱、省事、省心。   围绕 “数字化经办,零距离服务”的理念,成都市目前已建成覆盖城乡、服务均等的 “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社保经办服务体系。通过大力推进对法人网上经办、对自然人重心下延,参保单位和城乡居民均可享受到就近就地、方便快捷的社保经办服务。   从这里,我们找到这座城市幸福感的由来。   从这里,我们感受到千古梦圆的伟大,那是城乡鸿沟得以填平的壮举。   从这里,我们听到最动听的赞美,那是社会保障深入人心的回声。

标签: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