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新生代农民工:游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

2017-03-27 08:00:02 无忧保
  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其中呼和浩特市周边农村的年轻人是进城务工的主力军。这些年轻人渴望融入城市,但是当住房、婚恋等问题摆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才醒悟,自己还不是城市人。近日,记者走访了这些新生代农民工,感受了他们的希望与无奈。   采访内容: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现状   采访对象:呼和浩特市新民学校校长王江林、赛罕区巴彦镇郭家营村村支书谢志喜、新生代农民工孟耀栋   采访地点:呼和浩特市   语录:   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只有很少一部分孩子能通过考试进入城市的重点中学就读。同在一片蓝天下的孩子却享受不到同样的待遇,我们这些当老师的十分心痛。   ——呼和浩特市新民学校校长王江林   现在村里30多岁的人都不会种地,更别说80后、90后了,他们名下的土地只能承包给来村里的外地人耕种。   ——赛罕区巴彦镇郭家营村村支书谢志喜   我想自己创业当老板,最好在市区有个自己的店铺,再把父母接到城里安享晚年。这样等我的孩子长大了,就是真正的城市人了,就能享受到比我更好的教育了。   ——新生代农民工孟耀栋   【现状】离土地越来越远   7月13日,记者跟随赛罕区巴彦镇民政办杨主任,来到巴彦镇郭家营村。据杨主任介绍,巴彦镇原名罗家营乡,1996年撤乡建镇,1999年被列入国家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位于首府东郊,距市区8公里,镇域面积71.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万亩,总人口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万人,辖11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以前,巴彦镇属于中远郊区,随着城市的扩大现在已属于中郊,按照这个发展速度,再过几年就变成近郊了。”杨主任这样对记者说。   郭家营村是巴彦镇最东边的村落,站在村里,第一感觉就是这个村子很安静:除了大喇叭里播放的二人台,记者几乎听不到别的声音。   该村村支书谢志喜告诉记者:郭家营村占地约7000亩,主要种植蔬菜和粮食。郭家营村有人口1400人左右,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约占三分之一;40~70岁的人口是种田主力,但是只要身体允许,80岁仍躬耕不辍。“这几年天旱,很多农民在地里忙活一年,收成也只能保证自家够吃。年轻人都在市里或者外地上学,毕业了就打工。现在村里30多岁的人都不会种地,更别说80后和90后了,他们名下的土地只能承包给来村里的外地人耕种。”谢志喜说。   谢志喜家有15亩地,只有他一个人在耕种。“我爱人在城里上班,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我家地里今年种了些土豆,除了自己吃还可以做成粉条。我们俩加起来一年能收入4万多元。”谢志喜是一个典型的农民,他对土地有着浓浓的情感。“我不愁种地,我父亲今年72岁了,一个人种15亩地,我们农民除了种地干啥都觉得不得劲儿。”在郭家营村,即使家里收入不错,老人们还是会选择种地。谢志喜的生活条件在村里算是中等,但是他却总是愁眉苦脸的。“我只有一个孩子,现在正在上大学,我希望他毕业以后回来。就算他不会种地,我老了儿女在身边总是好的。”但是谢志喜的儿子谢鑫却不是这样想的。谢鑫今年21岁,目前在一所大学学习财会。谢鑫的中学时光是在市里度过的,虽然他的户口在村里,但他从来不知道自家有多少耕地,也不知道如何耕种。谢鑫说:“我的中学同学都在外地上学或者打工,我也不想回农村。我从小就没种过地,我以后也不想种地。毕业后,我可能会考虑留在包头做会计。”谢鑫说话的时候,记者发现谢志喜表情严肃,眼中充满泪水。他叹了口气说:“哎,以后他在包头工作,留下我们老两口,这日子越过越凄凉。”   在郭家营村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扛着锄头、挑着水桶的老人。在采访中,记者路过一处果园,一位名叫张占元的老人正在给果树浇水。当记者询问他的年龄时,他比划了一个“八”的手势。   【原因】想让后代成为城里人   从谢鑫家出来,记者走在村里,不时看到闲坐聊天,或领着抱着孙子散步的老人。在一个安静的院落里,记者见到了孟春霞和她的母亲王桂香。孟春霞的哥哥孟耀栋今年26岁,3年前大学毕业后四处打工,最近在一家快递公司工作。   孟春霞是90后,现就读于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财会专业。孟春霞说:“学校放假后,我本想出去打工,但是没能在大饭店找到工作,所以就回家帮父母干活。前几天在地里摘豆角,上午出去下午才能回来,脖子和胳膊都晒黑了。这几天农活不忙,我就在家里绣十字绣。”她腼腆地笑着说。谈及学校的生活,孟春霞告诉记者,今年学业很忙,周一到周五每天上8节课,课余时间她喜欢看书、打球、上网。她感到校园生活很充实,很有意义,她希望毕业后留在呼和浩特市或包头工作。“同学们多数留在包头,我想和他们在一起。”她说。   母亲王桂香则希望孩子们能留在身边,她告诉记者:“孩子父亲的腿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受伤,并留下了残疾,现在只能在工地下夜,一个月也就1000多块钱。我血压高,每天离不开药,什么重活都不能做。今年,我将家里的大部分地都包给别人种了,只留下少部分地种点菜自己吃。”   从孟家出来,记者来到了孟耀栋打工的快递公司。孟耀栋是个帅气健谈的小伙子,他说他以前在市区的大超市里做过销售,后来因为担心母亲的身体才放弃了。孟耀栋还记得自己小时候接触过的农活儿。“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帮家里锄地、拔草。后来,父母怕我耽误学习,很少让我去地里帮忙。中考的时候,我本来有机会到呼和浩特敬业中学读书,但是父亲出车祸让家里失去了经济来源,我便选择在离家很近的呼和浩特市第九中学上学了。”孟耀栋的大学是在山东上的,他说:“我是学生物制药专业的,但是我更喜欢销售。毕业后,我一直从事销售方面的工作。刚开始在山东,后来觉得离家太远,就到了呼和浩特市工作。这几年,母亲的身体越来越不好,我只能选择在村子附近工作。虽然这里的工作很辛苦,工资却不多,但是为了母亲,我只能先这样了。”从孟耀栋身上,记者看不到丝毫农村小伙的影子。他说,除了户口,自己和城市人没什么两样。他也不会因为家庭背景而自卑,但是谈婚论嫁的时候,农村户口、住房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摆在他的面前,他又感动很迷茫。孟耀栋是乐观的,谈到对未来的设想,他说:“我想自己创业做老板,最好在市区有个自己的店铺,再把父母接到城里安享晚年。这样等我的孩子长大了,就是真正的城市人了,就能享受到比我更好的教育了。”   【矛盾】农村户口隔断城市梦   从郭家营村出来,记者又来到位于新城区毫沁营乡石头新营子村的呼和浩特市新民小学。   呼和浩特市新民小学是一所私立学校,该校共有39个教学班、2300多名学生,学生中农民工子女占全校学生的三分之二。这些孩子的家长对子女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希望孩子可以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然而,因为没有城市户口,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将更为艰辛。   采访中,该校的王江林校长告诉记者:“私立学校不同于公办学校,很多政策都享受不到。比如,国家推行的校安工程只针对公立和民办学校,所以,我们的学校从整体硬件设施上就和公办学校相差甚远。另外,私立学校的老师都是聘任制的,流动性较大,这多多少少也会影响到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而且,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能通过考试进入重点中学。同在一片蓝天下,这些孩子却享受不到同样的待遇,我们这些当老师的十分心痛。”   据王校长介绍,新民学校的生源每年都有递增,来上学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家在外地随父母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子女。虽然在他们的家乡也建起了许多希望小学,但是由于缺少师资,很多父母还是会选择将孩子送到城市里来上学。王校长说:“这些孩子既无法享受城里学校的资源,又无法享受家乡希望小学的资源,处于边缘地带。而他们的父母由于都是打工族,每天早出晚归,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给孩子辅导功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还特意推迟了放学时间,老师们义务给孩子们补课,以尽量减轻家长的负担。”   【声音】新生代农民工有六盼   记者了解到,据抽样调查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在这些农民工里,有一个特殊的小群体,那就是新生代农民工,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目前,多数新生代农牧民工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他们主要有六盼:一盼稳定就业,二盼进城务工有房住,三盼子女平等就学,四盼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五盼提高收入、物价平稳,六盼获得社会认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在这“六盼”中,老有所养和病有所医是很多新生代农民工的迫切希望。从赤峰市翁牛特旗来呼和浩特市打工的刘海龙深有体会,他说:“我们在老家看病都用新农合报销,虽然没有城镇医疗保险比例高,但是总能减轻点负担。不过,新农合需要先交钱后报销,看大病的时候明显感觉手里钱总是不够。”巴彦镇民政办的杨主任称,为了解决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问题。他们每年投入大量财力,镇里7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有100元补贴,不少家庭还有低保。看病除了新农合报销之外,还有一次性大病救助,其中最多可以得到15000元。“农村里年轻人越来越少了,我们这样做也是防止因病致贫,让他们在城市里安心打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脱离土地,到城市打拼。不管是生活在首府周边农村的孟耀栋等年轻人,还是如新民学校农民工的孩子们,他们对于未来都充满信心。除了期盼,他们也在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可能我这辈子都没有机会到山东工作了,但是留在父母身边,我一点不后悔。”孟耀栋这样说。

标签:   农民工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