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鱼米之乡”走出统筹之路


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很大程度决定了该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杭州由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城乡差别逐渐缩小,与中西部地区相比,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长效机制的基础更好、更具备条件。
当前,杭州正在全力打造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并努力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三化同步”。杭州市以“大统筹、大整合、大保障”为基本思路,从完善政策制度入手,创新优化管理体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进程,最大程度地调整城乡发展不平衡、利益不平衡、权利不平衡,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完善政策制度,推进社会保障政策城乡一体化,实现 “大保障”。
加快了社会保障各项制度并轨的步伐。2010年,杭州市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同时把原国家建立的老农保、杭州市之前建立的城镇老年居民生活保障、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整合归并,把新农合和杭州市之前建立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办法整合为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11年,杭州取消了农民工和征地农转非人员两个 “低标准缴费、低标准享受”的养老、医疗保障办法,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并轨。目前,杭州市已初步形成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为框架的 “2+2”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二)优化管理体制,推进社会保障管理城乡一体化,实现 “大整合”。
一是优化管理组织体系。为解决社会管理中部门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市级组建市社工委,下设综合办、社会建设办、社会管理办、社会文明办四个办公室,分工负责各项社会管理工作,建立既利于分工又便于合作的协调机制和机构。实施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后,把原由民政部门负责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救助,卫生部门管理的新农合等工作划归人社部门,进一步理顺了部门职能和工作关系。二是对基本医疗保障实行总额预算。为方便参保人员就医购药,2008年,杭州市率先取消了定点就医管理制度,参保人员可自主选择医院,但随之带来的基金支付风险迅速增大,2009年基金支出较上年增加了9.08亿元。迫切需要对传统管理方式进行改革。2009年底,杭州市实行以总额预算管理为核心,与项目付费、病种付费、人头付费相结合的复合型付费方式改革。如当年医疗费发生指标低于年初下达的预算指标,医疗机构分享差额部分;高于年初下达的预算指标,超过部分医疗机构分担一定的责任。
(三)提升服务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实现 “大统筹”。
一是推进人社基层平台向农村延伸。杭州市全面加强基层平台建设向农村行政村延伸,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做到了基层人社站 (室)场地、人员、经费、设备、制度和工作 “六到位”。二是打造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2005年,杭州市对信息网络进行数据整合,建立了 “五险合征”信息系统,实现一个平台运行。在加强基层平台建设的同时,杭州市同步推进信息网络向基层延伸,实现市、区、街道 (乡镇)、社区(村) “四级联网”。积极推进 “一卡通”在基本医疗保险领域的应用。通过全市统一的医疗保险费结算信息平台,杭州市不同统筹地区、参加不同医疗保险制度的750余万参保人员,持社会保障卡可在全市范围内任何统筹地区的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刷卡就医,有效解决了市域范围内跨区、县 (市)就医不方便、费用垫付多的问题。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