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全科医生在基层卫生服务中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


为了真正实现 “小病解决在社区”的目标,推动全科医生下 “沉”社区的进程正在不断加快。
除北京市提出要大力加强社区家庭医生队伍建设外,上海也表示将全面推行建立 “户籍医生”制度,每位医生管理2000—3000人,让每个居民都拥有自己的 “健康顾问”。
社区全科医生与大医院的专科医生有何区别?存在哪些问题?未来发展前景怎么样?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刘丹萍副教授。
记者:我国引入 “全科医生”这一概念较晚,社区全科医生与大医院的专科医生有何区别?
刘丹萍: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上。全科医生负责健康时期、疾病早期以及经专科医生诊疗后无法治愈的各种病患的长期照顾,而专科医生负责疾病的诊治。
早期 “生物医学模式”认为,导致人类疾病的仅仅是生物因素;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导致人类疾病的不只是生物因素,还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全科医生以低廉的成本维护社区居民的健康,干预各种无法被专科医疗治愈的慢性疾患及其导致的功能性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涉及服务对象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健康信念等等。
因此,全科医生不仅关注病人,还关注健康人,无论其服务对象有无疾病,全科医生都要提供令人满意的服务。目前,我国大部分社区全科医生来自于专科医生的转岗培训,因此其业务素质还亟待提高。
记者: “看病贵、看病难”是老百姓一直以来希望政府解决的难题,医患关系紧张更是滋生出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但在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我们看到医患关系却非常融洽,如友邻一般,医药费用也十分低廉。引入“全科医生”这一制度,是否有助于将更多的病人留在社区?
刘丹萍:引入 “全科医生”这一制度,真正实现 “小病解决在社区”的目标,不仅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改善社区的医疗卫生条件,更重要的是,应该让老百姓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技术产生信任感。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数量不足,这就导致不少全科医生日门诊量较大,工作较繁重。我国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界定是 “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六位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这意味着,全科医生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还必须兼顾其他几个方面的工作,这给社区全科医生带来较大的工作量。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正加大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出门就医十分困难。但是一项调查显示,上门服务只占全科医生全部业务的1%。主观上,这与全科医生的服务理念有关,要求我们全科医生将“被动服务”转化为“主动服务”,主动上门为行动不便的患病居民诊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数量与工作量极其不匹配。
记者:全科医生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如何?
刘丹萍:全科医生被看作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也是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的多面手。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目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为30%左右,与50%—80%的国际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利用不足”现象仍然严重。随着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逐渐由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全科医生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例如,疾病预防控制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等公共卫生服务,都有赖于全科医生发挥作用。将来,我国应通过多种途径,建立起全科医生培养制度,积极探索全科医生的岗位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全科医生的服务水平,以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